隨著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體”(Agent)的概念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焦點。然而,單一智能體在處理復雜任務時,常因推理鏈條過長、能力邊界模糊和執行效率低下而受限。在此背景下,多智能體協作作為一種新型技術范式應運而生,通過構建具備專業能力的智能體團隊,實現復雜任務的高效協同,正在重新定義人機交互的方式。
多智能體協作與單一大模型代理的本質區別是什么?Mobvisita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架構師蔡超用生動的比喻解釋道:“單一大模型代理更像‘全能助理’,適合處理領域單一、任務明確的工作;而多智能體協作則如同‘專家團隊’,通過任務分解、交叉驗證和角色分工,能夠高效應對復雜挑戰。”這種模式直接解決了大模型在上下文限制、推理錯誤傳遞和幻覺問題上的短板。當單一模型面對復雜任務時,往往因能力邊界而力不從心,而多智能體系統通過將任務拆解為獨立子任務,并分配給不同專長的智能體,既控制了任務復雜度,又通過智能體間的交叉驗證提升了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多智能體協作的興起,源于市場對智能體應用需求的擴展以及當前大語言模型(LLM)的技術局限。蔡超指出,隨著企業期望AI處理更復雜、多元的業務場景,單一模型的能力瓶頸日益凸顯。多智能體協作本質上是一種更高級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通過任務分解和角色分工,巧妙繞過了大模型的技術瓶頸。這種技術范式不僅反映了市場對高效AI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也體現了技術演進對產業變革的推動作用。
在即將舉辦的2025 QCon技術大會上海站上,多智能體協作已成為核心議題,反映了業界對這一方向的廣泛認可。蔡超將在大會上分享主題為《從Copilot到Autopilot:Multi-Agent系統的思考與實踐》的演講,深入探討多智能體協作的前沿技術難點、應用前景與產業趨勢。
多智能體協作的核心技術難點在于如何根據具體業務場景,抽象出合理的角色分工與組織結構,并進行有效的任務拆分。蔡超強調,相比通信協議或單個智能體的推理能力,多智能體協作的本質是一個“組織設計”問題,需要確保不同智能體的能力互補,避免沖突與冗余。由于協作流程具有高度動態性,如何在運行中進行調優與協調,也是落地應用的一大挑戰。
在智能體協作框架的選擇上,蔡超比較了CrewAI和LangGraph的實踐優勢。CrewAI以角色為基礎的高度結構化設計,更符合人類對團隊協作的直覺認知,適用于企業業務場景的抽象;而LangGraph通過狀態圖建模工作流程,學習曲線較高,但更適合需要嚴格可控的復雜流程應用。他建議,常規企業應用場景可優先考慮CrewAI,而要求嚴格控制復雜流程的場景則可選擇LangGraph。
多智能體協作的落地也面臨諸多挑戰。技術上,系統難以像傳統軟件那樣保證確定性和可復現性;成本上,更多試錯和迭代增加了投入;組織上,需要重新適應“自主協作”的工作方式;安全上,智能體行為的不可預測性,如代碼生成及執行、智能體交互,都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蔡超指出,企業應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慎重選擇切入點,避免一味追求新技術。
在安全與合規方面,多智能體應用本質上仍是一個軟件系統,需遵循常規的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與合規性要求。但生成式智能體的引入帶來了額外挑戰,例如代碼生成與執行可能導致潛在安全漏洞,跨系統或跨組織邊界的Agent交互也可能引入認證、傳輸安全以及惡意攻擊等問題。實踐中,需通過沙箱環境、嚴格的權限管理、人工審核等手段降低風險,確保協作不會成為新的攻擊面。
對于多智能體協作的效率與可靠性評估,蔡超認為,任務完成時間和Token消耗是衡量效率的關鍵指標,而準確率和一致性則是可靠性的重要標準。目前業界已有不少評估單智能體或多智能體的基準測試,但企業實踐中更有價值的是結合實際業務需求設計自有基準,以衡量真實應用場景下的表現。
在產業生態方面,蔡超觀察到,多智能體系統中不同Agent可根據角色和任務特點選擇不同模型,無論是開源還是閉源。大量Agent框架本身是開源的,這使得企業和開發者能夠在閉源模型基礎上構建開放、可擴展的智能體生態,實現“能力由閉源模型提供,創新由開放生態驅動”的格局。他認為,這種“閉源大模型+開放式多智能體生態”的結合已成為常態。
對于企業CTO和技術團隊而言,多智能體協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短期來看,它更可能作為企業現有系統的“增強工具”,輔助決策、自動化協作和優化人機混合工作流;長期來看,隨著大模型能力、智能體基礎設施和協作框架的成熟,它有望演變為構建軟件系統的新范式。蔡超建議,此時入局多智能體協作賽道,不僅能在應用層快速積累實踐經驗,還能在組織層面提前培養“智能體化”的系統思維,占據未來競爭優勢。盡管生態仍在快速演化,標準化不足與成本控制是短期挑戰,但早期探索的價值遠大于觀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