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燃爆事故,讓小米汽車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這起發生在成都的SU7車型燃爆事件,不僅引發了公眾對車輛安全性的強烈質疑,更將小米造車理念中的爭議點徹底暴露。
回溯小米造車歷程,創始人雷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顏值即正義"的造車哲學。從"5000種輪轂設計篩選"到"半隱藏式門把手的優雅體驗",小米在產品定義階段就將外觀設計置于核心地位。這種將3C產品思維移植到汽車領域的做法,在首款車型SU7上市初期確實收獲了市場關注,但接連發生的安全事故正在消解消費者的信任。
對比手機與汽車的產品本質差異,行業專家指出智能電動汽車絕非"大號手機"。當手機出現故障時,用戶可以通過重啟或更換設備解決;但汽車安全系統的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命損失。這種本質差異決定了汽車企業必須建立遠高于消費電子產品的安全標準體系。
在近期發生的兩起重大事故中,小米汽車的安全設計引發專業質疑。特別是涉事車型采用的半隱藏式門把手,雖然宣傳中強調"優雅開啟"的體驗,但在緊急救援場景下,這種設計可能阻礙快速施救。更值得關注的是,小米在前期宣傳中幾乎未提及安全性能,直到第二款車型YU7發布時才將"安全是基礎"作為核心賣點。
市場監管部門的調查結果進一步加劇了信任危機。根據召回公告,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產的116,887輛SU7標準版存在輔助駕駛系統缺陷,在特定場景下可能無法及時預警危險。盡管小米已啟動被動召回程序,但三起事故中逝去的生命已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面對持續發酵的輿論危機,小米汽車在9月下旬的改進措施顯得姍姍來遲。企業不僅將高階輔助駕駛硬件列為全系標配,雷軍更在內部演講中承認:"社會對小米的期待遠超新人定位,我們必須承擔行業領導者的責任。"這種認知轉變,折射出造車新勢力在安全理念上的成長陣痛。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蓮花集團CEO馮擎峰"絕不將市場當試驗場"的表態,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該企業堅持在產品推向市場前完成所有極端場景測試的做法,與某些新勢力"用戶共研"的營銷策略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本質上是對生命安全的不同態度。
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召回數量同比增長37%,其中輔助駕駛系統缺陷占比達41%。這些數據警示行業:在智能化浪潮中,安全底線絕不能讓位于營銷創新。
隨著監管力度持續加強,消費者安全意識不斷提升,汽車企業的競爭焦點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那些能夠平衡技術創新與安全本質的企業,才可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對于跨界造車者而言,敬畏生命、尊重行業規律,或許是比顛覆創新更重要的生存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