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匯科代表對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國際知名天體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進行了獨家專訪。這位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第12任校長的學者,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獨特見解。
施密特教授透露,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已經開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科研工作中。作為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他見證了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全過程。"當時的人工智能系統還非常原始,但我們已經能感受到它帶來的變革潛力。"他回憶道。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被人工智能取代時,這位諾貝爾獎得主表現出充分的自信。"每個時代都有其標志性技術,但真正推動科學進步的永遠是人類的創造力。"他強調,AI本質上是人類智慧的延伸工具,"就像望遠鏡延伸了我們的視覺,計算機延伸了我們的計算能力,AI則延伸了我們的思維模式。"
作為教育管理者,施密特特別指出,高等教育機構應當培養具備"人機協作"能力的新型人才。"未來的科學家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更要學會與智能系統有效互動。"他透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正在開發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理解AI的工作原理,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
這位天體物理學家的觀點折射出科學界對技術革命的理性認知——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消極抵制。正如他在訪談結束時所說:"真正的危險不在于機器變得太聰明,而在于人類停止變得更有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