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衛星能源系統的創新突破始終是關鍵環節。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空間自動化技術研究室傳來喜訊——該團隊歷時兩年攻關,成功完成新一代太陽翼及其驅動機構的研制工作,目前已為我國多型衛星批量供應百余套先進產品。
作為衛星的"能量之源",太陽翼的設計堪稱航天工程中的精妙之作。這種形似翅膀的裝置并非用于飛行,其表面密集排列著高效太陽能電池,能夠將太陽光轉化為衛星運行所需的電能。科研人員介紹,該結構采用輕量化復合材料與智能展開技術,在保證強度的同時大幅減輕了衛星載荷。
研發團隊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特別是驅動機構的創新設計。這套精密系統能在太空環境中實現毫米級定位精度,確保太陽翼始終以最佳角度對準太陽。據技術資料顯示,通過優化傳動結構與控制算法,新機構在軌調整響應速度較前代產品提升30%,能源收集效率提高15%。
在衛星發射階段,太陽翼采用折疊收攏狀態以適應運載火箭空間;當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后,驅動機構會按預設程序精準展開。整個過程如同太空中的"變形記",從緊湊的收納狀態逐漸舒展成數米寬的能量矩陣。這種設計既解決了發射階段的體積限制,又保障了在軌運行時的能源供給。
目前,該系列產品已通過多項極端環境測試,包括真空熱循環、粒子輻射、機械振動等考驗。在近期完成的在軌驗證中,裝備新式太陽翼的衛星表現出優異性能,連續數月保持穩定能源輸出,為各類科學載荷提供了可靠電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