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康女士在線下門店看到vivo X300系列時,這款新機的長焦增距鏡讓她產生了陌生感。這款安裝在后置鏡頭位置的配件形似迷你"大炮",與她三個月前購買的X200 Pro形成鮮明對比。10月13日晚間,vivo正式發布X300系列,其中專業影像套裝包含的2.35倍長焦增距鏡引發市場關注,標準版起售價4399元,Pro版5299元,而含增距鏡的套裝定價1499元。
這不是vivo首次推出此類配件。今年4月,X200 Ultra機型已率先配備攝影套裝。與前代不同,此次標準版和Pro版均將推出專屬套裝,但預售階段僅開放Pro版本,標準版預計11月上市。康女士坦言,當初因預算限制放棄帶套裝的Ultra版選擇Pro版,如今看來X200 Pro或成vivo最后一款無外設的旗艦機型。
就在vivo發布會數小時前,OPPO拋出重磅消息:10月16日發布的Find X9系列將同步推出"哈蘇專業影像套裝",同樣包含長焦增距鏡。Find系列產品負責人周意保在社交平臺表示,該配件能讓用戶"隨時擁有完整哈蘇體驗"。兩大頭部廠商接連將外設作為核心賣點,標志著手機影像競爭從品牌聯名轉向硬件突破,消費者開始感受到手機與相機的邊界逐漸模糊。
手機外接鏡頭并非新事物。2013年,索尼率先推出QX-10和QX-100外掛鏡頭系統,通過支架固定在手機背面并無線連接取景。次年升級的QX-1支持專業相機鏡頭,QX-30則實現30倍超長變焦。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無線網絡傳輸延遲導致拍攝體驗不佳,最終淪為小眾產品。幾乎同期,OPPO推出O-Lens 1外掛鏡頭,摩托羅拉、谷歌等廠商也嘗試過模塊化設計,但均因價格高、體驗差未能普及。
2022年,小米曾展示12S Ultra概念機,外置一英寸傳感器并可接駁徠卡M系列鏡頭。今年3月的MWC大會上,小米又推出磁吸式可拆卸鏡頭概念產品,但均未正式量產。這些嘗試揭示出一個現實:單純擴大鏡頭尺寸并不等同于性能提升。
天津消費者胡先生的經歷印證了早期產品的局限性。他為女兒演唱會購買的價值210元的第三方長焦鏡頭,雖適配靈活但成像質量不穩定。資深產業觀察家梁振鵬指出,傳統手機鏡頭受機身厚度限制,難以容納大尺寸傳感器和復雜光學結構,導致長焦畫質下降。而外接增距鏡通過更大鏡片和精密設計,能有效提升光學變焦能力和進光量,尤其在遠攝場景表現突出。
兼職攝影師楊女士從實用角度表達認可。她表示,專業相機攜帶繁瑣,需配備多個鏡頭、電池和穩定設備,而手機及其配件的便攜性更符合日常拍攝需求。對于非專業用戶,能隨時拍攝且通過附件提升畫質的手機,比閑置在家的相機更具實用性。
在天津觀看周深演唱會的韓女士發現,盡管手機和相機在遠距離拍攝時都出現模糊,但相機在輪廓細節還原上更勝一籌。這反映出當前相機在硬件上的不可替代性,也恰恰成為國產手機沖擊高端市場的突破口。從華為與徠卡合作開始,到OPPO、vivo、小米分別聯姻哈蘇、蔡司,專業相機品牌背書已成為高端機型標配。
這種策略背后是激烈的市場競爭。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2.86億臺,同比增長5.6%,但頭部廠商表現分化:vivo以17.2%份額登頂,華為增長50.1%緊隨其后,蘋果、榮耀、OPPO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到2025年二季度,市場出貨量下跌4.1%至6886萬臺,華為雖以18.1%份額重返榜首,但同比仍降3.4%;vivo、OPPO份額分別為17.3%、15.5%,降幅擴大至10.1%、5%;僅小米實現3.4%正增長。
在存量競爭時代,頭部廠商急需差異化賣點。專業相機品牌的聯名不僅提升產品質感,更通過醒目的鏡頭設計打破消費者對國產手機"高配低價"的認知,為沖擊高端市場提供身份象征。當市場增長停滯,各家不約而同地將影像能力作為核心競爭點,預示著新一輪激烈博弈即將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