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產業正迎來新一輪合作與競爭浪潮。OpenAI與芯片巨頭博通(Broadcom)于近日宣布達成戰略伙伴關系,計劃共同部署由OpenAI設計的10吉瓦規模AI加速芯片集群。根據協議,雙方將從2026年下半年起逐步部署搭載定制化AI芯片的機架系統,預計于2029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這一合作使OpenAI在短短一個月內與第三家芯片企業建立深度聯系,加上此前與英偉達、AMD的協議,其AI加速集群總規模已突破26吉瓦。
OpenAI此次研發的基于ARM架構的AI芯片,將聯合arm、甲骨文等企業共同推進。據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在數據中心和芯片領域的交易總額已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僅博通芯片項目就涉及數百億美元投資。博通總裁陳福陽在合作發布會上表示,通過優化從晶體管到模型推理的全棧技術,能夠實現性能與成本的雙重突破,"這相當于在芯片領域掌握自己的命運"。
資本市場對這輪技術合作迅速作出反應。博通股價在協議公布后單日上漲近10%,英偉達、亞馬遜等科技股同步走高。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芯片企業英諾賽科(Innoscience)憑借氮化鎵技術成為最大受益者之一。這家由前NASA首席科學家駱薇薇創立的企業,近日宣布與英偉達合作開發800V直流電源架構,其全球首發的全鏈路氮化鎵解決方案可為AI數據中心降低30%能耗。
作為全球首家量產8英寸硅基氮化鎵晶圓的企業,英諾賽科的技術突破具有里程碑意義。該公司產品良率已達92%,相比傳統6英寸工藝,單晶圓產出量提升80%,成本降低30%。其創始人駱薇薇在接受采訪時透露,選擇IDM全產業鏈模式正是為了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數據顯示,2023年英諾賽科在全球氮化鎵功率半導體市場占有率達42.4%,位居行業首位。
英偉達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布局同樣引人注目。該公司聯合meta、甲骨文升級的Spectrum-X以太網交換機網絡,可支持超大規模企業構建包含數百萬GPU的巨型計算系統。英偉達CEO黃仁勛將此稱為"AI工廠的神經系統",并預言萬億參數模型正在推動數據中心向十億瓦級演進。更值得關注的是其800V高壓直流供電聯盟計劃,目標在2027年前建成支持單機架1兆瓦功率的新型數據中心。
在技術競爭層面,黃仁勛直言中美芯片產業差距僅"幾納秒"。他強調中國擁有完備的人才體系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芯片研發領域具備獨特優勢。這種判斷在資本市場得到印證——英諾賽科宣布配股融資15.6億港元當日,股價單日漲幅達16%,市值突破700億港元。分析人士指出,氮化鎵材料在電動汽車、光伏發電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正在重塑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格局。
這場由AI驅動的技術革命正在改寫產業規則。OpenAI聯合創始人Greg Brockman坦言,當前計算能力距離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仍相差甚遠。而博通半導體事業部總裁Charlie Kawwas用鐵路建設類比技術演進:"互聯網花了30年成為基礎設施,這次可能不需要五年。"這種緊迫感促使科技巨頭們加速構建萬億級生態循環,從芯片設計到數據中心,從算法優化到能源供應,整個產業鏈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