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持續突破,數據中心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據《數據中心綜合能耗及其靈活性預測報告》測算,到2030年我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將攀升至5257.6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4.8%。這一數據較2024年1660億千瓦時的實際耗電量增長超兩倍,凸顯出算力需求激增與能源轉型之間的緊迫矛盾。
在算力與能耗的博弈中,科華數據創新提出的"智算+光儲"融合方案引發行業關注。這家從電力電子技術起家的企業,通過"綠電+AI+光充儲算一體化"模式,構建起清潔能源與算力資源的協同網絡。其自主研發的高密度液冷算力POD產品,與國產GPU廠商深度合作,可支撐AI訓練、推理等高負載場景,實現模塊化部署與智能運維的雙重突破。據企業技術負責人介紹,該方案通過液冷技術降低PUE值,配合AI算法優化能源調度,使單機柜功率密度提升30%的同時,能耗降低15%。
在智慧電能領域,科華數據已形成覆蓋民航、工業、通信等多場景的解決方案。以民航業為例,企業自2008年切入該賽道以來,累計參與50余座機場的數字化改造。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項目中,其部署的電力監控系統通過"AI+智能管理"平臺,實現能源使用效率提升18%,運維成本下降25%。這種將數字化手段融入傳統基礎設施的模式,正在為交通、制造等行業樹立轉型標桿。
清潔能源板塊的突破同樣顯著。科華數據構網型儲能PCS產品通過中國電科院全項認證,具備慣量支撐、黑啟動等15項核心功能,成為行業首個完成全功能驗證的企業。該技術已應用于新疆、甘肅等地的光伏電站,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調控,使新能源消納率提升至95%以上。企業管理層強調,在價格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堅持"有利潤的營收"策略,通過技術溢價保持毛利率穩定。
從"國產替代"到"標準定義",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科華數據在東南亞、中亞、歐美市場同步推進數據中心、液冷技術、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的本地化部署。其海外團隊針對不同區域需求定制產品:國內市場側重自主可控與生態融合,國際市場則強化性能指標與標準兼容。技術負責人指出,當前競爭焦點已從技術有無轉向系統優化,企業正通過全棧能力構建生態壁壘。
在算電協同的大趨勢下,科華數據推出的數據中心光儲解決方案已實現商業落地。該方案通過光伏發電、儲能調節與算力負載的動態匹配,使數據中心整體碳排放降低40%。這種將清潔能源生產與消耗環節深度綁定的模式,正在重塑數據中心的經濟模型。據測算,采用該方案的項目投資回收期可縮短至5年以內,較傳統方案提升30%的經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