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月球探索話題引發廣泛關注。有人提出在月球建造“廣寒宮”,利用月壤制作磚塊建造房屋,甚至規劃在月球種植蔬菜、飼養牲畜,還提議將中文定為月球官方語言。面對公眾“中國已具備載人航天能力,為何載人登月計劃推遲至2030年”的疑問,專家指出,這并非技術滯后,而是為人類在月球長期生存進行系統性布局。
中國載人登月計劃的核心目標,是為建立月球基地奠定基礎。與簡單的“送人上月球再接回”不同,2030年登月任務更像一場“實地考察”,需解決住房建設、能源供應、物資運輸等關鍵問題。例如,從地球運輸建材成本高昂,中國已研發出全球首臺“月壤制磚機”,通過聚光太陽能將月壤加熱至1300℃以上熔化成磚。但月壤磚能否承受月球極端環境,仍需通過空間站實驗驗證——去年天舟八號已將模擬月壤磚送入太空,暴露于宇宙射線和-183℃至127℃的劇烈溫差中,觀察其是否開裂變形。
能源供應是另一大挑戰。月球缺乏電網,科研人員提出兩種方案:一是小型核裂變反應堆,可無人運行數年,但需解決散熱和安全性問題;二是太陽能發電,通過反光鏡聚光供電并加熱月壤制磚,但需適應高真空環境。地月運輸成本高企,當前火箭無法一次性運送所有基地設備,必須突破火箭重復使用技術,否則登月將淪為“一次性訪問”,無法支撐長期基地建設。
從嫦娥系列探測器的任務節奏可見一斑。嫦娥一號至五號歷時十余年完成繞月、落月、采樣返回,2028年嫦娥八號還將登陸月球南極,測試月壤磚3D打印技術。2030年載人登月任務中,航天員將實地考察月面情況,包括基地選址和月壤成分分析,為后續建設提供關鍵數據。
建立月球基地,生態循環系統的構建比住房更難。科研人員計劃先實現“蔬菜自給”,在封閉玻璃溫室中用LED燈模擬晝夜,通過營養液循環種植作物。菜根、爛葉經菌房分解為氨基酸和礦物質后,再作為肥料返回菜地。種植順序從葉菜到根莖類,再到果菜,逐步驗證低重力、強輻射環境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待“菜籃子”穩定后,再嘗試飼養小型豬,這需要可靠的供電、空氣循環和垃圾回收系統。糞污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供暖發電,殘渣脫水后返回菜地。為適應月球1/6重力,地面需鋪設彈性材料,并監測豬的心率、代謝數據。
水資源的獲取同樣關鍵。月球南極存在水冰,中國已研發“月壤水冰熱提取裝置”,通過細螺旋鉆針鉆入含冰月壤,加熱收集水汽后冷凝成冰。這些水既可飲用,也能電解為氫氣和氧氣,分別作為火箭燃料和呼吸用氧。但設備在月球的實際效果,仍需后續任務驗證。
在技術布局之外,中國也在月球探索中爭取國際話語權。例如,中國探月工程為月球地形命名了多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稱,如嫦娥三號著陸區命名為“廣寒宮”,嫦娥四號著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此外還有“織女”“泰山”“畢昇”等。這些命名需基于原始探測數據和深入研究,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審核通過,既是中國文化的傳遞,也是“中國印記”的體現。
未來月球基地的語言規則也已明確:設備界面以中文為主,可附加其他語言,但報警、確認等關鍵指令必須使用中文;操作流程卡先編寫中文版,再翻譯為其他語言。這并非“排他”,而是基于中國在月壤磚制造、水冰提取等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合作建設科研站時,采用中國標準更高效,也便于中方科研人員操作。目前,已有17個國家、50多個科研機構加入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中國走的是“共建共享”路線,但核心技術是合作的前提。
2030年載人登月,是中國探月工程“穩扎穩打”的體現。從月壤磚太空試驗到生態循環系統搭建,再到國際話語權爭取,每一步都為人類在月球長期居住奠定基礎。當中國航天員踏上月球時,帶去的不僅是人員,更是成熟的技術方案和合作框架。未來,“廣寒宮”或許真會成為現實,中文成為月球通用語言,種菜養豬成為基地日常——這一切,正通過科研攻關和戰略布局逐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