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匯區舉辦的“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試驗區”成果展示活動中,教育局局長周剛通過詳實數據,呈現了該區域在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突破性進展。據統計,區域內超七成學校參與人工智能教育實踐,智慧課堂應用已覆蓋師生超5萬人次,培育出400名具備AI教學能力的骨干教師,累計生成2萬余份個性化學情分析報告,學生作業負擔平均減輕12%。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的地理學科改革成為典型案例。該校教師高立洋指出,傳統主觀題批改存在效率低、主觀性強等問題,難以精準評估學生綜合思維。為此,地理教研組聯合信息技術中心,將學科核心素養細化為可量化指標,通過標注數百份答卷樣本訓練AI模型,開發出“G-REAL”智能評價系統。該系統不僅能快速完成批量批改,更能針對每個學生的知識盲點生成個性化提升方案,使教師得以從統一授課轉向定制化教學。
校方同步推進的“素養成長地圖”項目,通過持續追蹤學生能力發展軌跡,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校長李嘯瑜強調,人工智能應深度融入教學全流程,如同基礎設施般支撐資源建設、管理決策與師生發展,推動教育生態系統性變革。
區域層面,徐匯區已構建起覆蓋教學、管理、服務的AI應用矩陣。通過與20余所高校及科技企業共建產學研聯盟,落地了包括智能學情監測、虛擬仿真實訓、無感心理篩查等在內的十大應用場景。其中,全學段《人工智能教育讀本》的研發,確保了從小學到高中的AI啟蒙連貫性;四級學情監測體系則為每個學生規劃專屬學習路徑,試點學校數據顯示學生作業負擔減輕12%,綠色教育指標提升9%。
在教師賦能方面,區域重點培養的400名“種子教師”已將智能技術融入日常教學。AI備課工具使教師準備效率提升40%,口語訓練系統讓學生平均流暢度提高25%。職業教育領域,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通過模擬高風險操作場景,使技能考核通過率躍升至88%,實現“課堂即崗位”的轉型。
教育服務的智能化升級同樣顯著。全區整合近300個社會實踐資源,基于學生興趣智能匹配活動項目;幼兒園戶外活動監測系統利用現有攝像頭資源,通過邊緣計算技術實現無感數據采集,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在心理健康領域,AI動態評估機制已實現全區學生心理篩查全覆蓋,每年為8000余名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指導。
周剛表示,當前教育變革正由“智能體+強算力”雙引擎驅動,核心教學環節的創新實踐已初見成效。未來將繼續堅持場景化推進策略,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精準服務于教育質量提升,使其真正成為激活教育創新的核心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