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航空航天局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法爾諾基亞注意到一顆編號為2003 RM的小行星存在異常——其軌道變化無法用已知的引力作用解釋。這一發現引發了天文學界的持續關注,科學家們經過長期觀測后發現,類似的天體并非個例。
研究團隊最初將這種現象歸因于觀測誤差或太陽輻射壓力。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艾倫·菲茨西蒙斯解釋,太陽光子撞擊巖石表面會產生微弱推力,但這種效應通常不足以解釋2003 RM的異常運動。更令人困惑的是,該天體既沒有彗星典型的塵埃尾,也未檢測到氣體噴發,卻表現出類似冰質彗星的加速特征。
2017年,星際天體"奧陌陌"的闖入為研究帶來新線索。這個雪茄狀天體在飛掠太陽時出現非引力加速,且未留下任何彗星活動的痕跡。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阿維·洛布曾提出外星飛船的猜想,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更可能是未知類型的冰體升華所致。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達里爾·塞利格曼指出,這些天體的運動模式暗示存在某種難以探測的揮發物釋放機制。
隨著觀測深入,科學家逐漸識別出兩類特殊天體。外層暗彗星多來自柯伊伯帶,直徑可達數百米,反照率較高,可能處于彗星活動的末期階段。內層暗彗星則體積更小,直徑通常不足50米,軌道完全位于內太陽系。其中1998 KY26天體直徑僅約10米,自轉速度極快,成為內暗彗星的典型代表。
研究團隊推測,外暗彗星可能通過"自我封裝"機制逐漸消亡。當這些天體靠近太陽時,氣化的冰核會將塵埃重新沉積在表面,形成隔熱層,最終導致冰體活動幾乎完全停止。菲茨西蒙斯形象地比喻:"它們像是在說'我受夠了,要變成小行星'。"但對于內暗彗星的起源,科學家尚未達成共識,它們可能是主帶彗星脫水后的產物,或是外暗彗星闖入內太陽系的晚期形態。
突破性進展來自太空探測任務。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在完成"龍宮"小行星采樣后,于2020年開啟拓展任務,計劃在2031年近距離探測內暗彗星1998 KY26。該任務項目經理津田雄一透露,探測器可能采用彈丸撞擊揭示內部結構,甚至嘗試在這顆高速自轉的天體上著陸。
地面觀測設備也在同步升級。即將投入使用的薇拉·魯賓天文臺預計將發現數百萬顆新天體,大幅增加已知暗彗星數量。韋布空間望遠鏡的紅外相機則能捕捉到常規望遠鏡難以觀測的水汽噴發,為確認暗彗星成分提供關鍵證據。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奧利維耶·艾諾認為,這些觀測將幫助科學家理解太陽系邊緣天體的演化路徑。
目前已知的14顆暗彗星均表現出非引力加速特征,卻缺乏可見的噴發活動。這種矛盾現象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彗星與小行星的分類標準。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史蒂夫·德施指出,兩類天體可能存在連續的演化譜系,暗彗星的研究正在填補這一認知空白。隨著探測數據的積累,這些神秘天體的真實面貌有望在近期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