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基于嫦娥六號任務帶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本,在月球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證實,月球背面月幔溫度較正面顯著偏低,這一發現為理解月球"二分性"特征提供了關鍵證據。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地球科學》官網,標志著我國在深空探測與核地質交叉領域實現重要突破。
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組成的科研團隊,通過多維度分析手段揭示了月球兩面的熱力學差異。研究顯示,嫦娥六號采集的玄武巖樣品結晶溫度約為1100℃,較嫦娥五號月球正面樣品低近100℃。進一步通過全巖成分重建計算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潛能溫度約1400℃,低于正面的1500℃。衛星遙感數據對月海玄武巖區域的化學成分分析也印證了這一結論,顯示背面月幔溫度較正面低約70℃。
"月球兩面的差異就像被施了魔法,這種'二分性'現象一直困擾著科學界。"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李子穎解釋道。月幔作為月球最大的內部結構層,其溫度特征直接影響著月球的演化歷程。研究團隊采用"單斜輝石單礦物溫壓計"等三種獨立溫壓計算模型,結合巖石學結晶過程模擬,四種方法得出高度一致的結果,確保了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科研人員透露,嫦娥六號月壤樣本的處理難度遠超預期。研究團隊成員李婷指出,相比嫦娥五號樣品,本次采集的月壤顆粒更細碎,許多看似完整的巖屑內部布滿裂隙,導致目標礦物提取工作量倍增。這種特殊的地質特征,反而為研究月球背面演化提供了獨特視角。
這項成果是我國核科技與航天工程深度融合的典范。繼2022年發現新礦物"嫦娥石"后,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再次牽頭完成重大科學突破。月球內部結構研究猶如解讀太陽系演化的"密碼本",月幔溫度差異的發現,為重構月球熱歷史、解釋火山活動分布等核心問題開辟了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