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這個浩瀚的棒旋星系,容納著數千億顆恒星。我們人類所在的太陽系,位于獵戶座旋臂的內側邊緣,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這片區域恒星密度較低,被視為銀河系的“郊區”,而銀河系中心那片恒星密集的區域,始終吸引著我們的目光。
然而,太陽系所處的星系盤位置,讓我們與銀河系中心之間隔著大量星際塵埃,這些塵埃如同厚重的帷幕,遮擋了我們的視線。長期以來,我們對銀河系中心的了解十分有限。直到上世紀中葉,射電天文和紅外觀測技術逐漸興起,我們才得以穿透星際塵埃的阻隔,揭開銀河系中心的神秘面紗。
如今,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對銀河系中心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也發現了一些令人驚嘆的現象。科學家利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結構。
這個結構長約80光年,整體軸向大致垂直于銀河系盤面,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簡稱銀心黑洞)約300光年。令人驚奇的是,它呈現出與地球生物DNA極為相似的雙螺旋形態。
銀河系中心出現類似DNA的結構,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有人猜測,宇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生物,銀河系只是它的一個細胞,而我們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細胞核心的“DNA”。不過,這顯然只是一種大膽的想象。
那么,從自然形成的角度來看,這個雙螺旋結構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科學家將其命名為“雙螺旋星云”,但對于它的形成機制,目前尚未有定論,只能提出一些合理的推測。
其中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認為,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強大的磁場,其磁力線垂直于銀盤,貫穿銀河中心區域。這些磁力線的一端,被“固定”在一個圍繞銀心黑洞緩慢旋轉的巨大氣體盤上。
“雙螺旋星云”主要由高度電離的氣體構成,這些氣體的運動受到磁場的強烈影響,基本上只能沿著磁力線方向運動,從而可能形成巨大的氣體流。
根據磁流體動力學理論,磁場與高度電離的氣體之間存在“凍結效應”,即磁場和氣體會像被綁定在一起一樣同步運動。當圍繞銀心黑洞旋轉的氣體盤轉動時,會牽動被“固定”在盤上的磁力線一起轉動,而磁力線又會帶動兩股電離氣體流,使它們被共同扭曲。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最終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類似DNA的雙螺旋結構。
科學家指出,圍繞銀心黑洞旋轉的氣體盤,其旋轉周期約為1萬年。通過分析“雙螺旋星云”結構的纏繞角度、每圈延伸的距離以及氣體的運動速度等參數,可以推算出其形成所需的時間尺度,與氣體盤的旋轉周期基本一致,這也為上述“磁場扭轉模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不過,目前這一解釋仍屬于推測,具體成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們期待科學家在未來的探索中,能夠揭開更多關于“雙螺旋星云”的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