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一部上映時間較晚的動作電影《捕風追影》意外成為黑馬,并成功延續熱度進入國慶檔期。截至9月17日,這部由愛奇藝出品、成龍與張子楓主演的影片已連續31天占據單日票房榜首,累計票房突破12億元,被影評人譽為“近十年來最佳成龍電影”。影片講述退休跟蹤專家黃德忠受司法警察局邀請,與青年精英何秋果聯手對抗犯罪團伙“狼王”的故事,豆瓣評分高達8.2分。
該片作為愛奇藝“三級火箭計劃”的首部作品,承載著平臺電影戰略轉型的重要使命。該計劃包含“燎原計劃”“爆前計劃”“大片計劃”三個層級,分別聚焦網絡電影、青年導演扶持和頭部院線大片。愛奇藝高級副總裁趙方透露,這部作品是其加入平臺后主導的首個項目,其成功驗證了平臺全鏈條制作發行能力。
面對短劇平臺紅果等新興勢力的沖擊,愛奇藝選擇將電影業務作為戰略性進攻方向。首席內容官王曉暉直言,在微短劇領域采取防守策略的同時,劇集和電影板塊將主動出擊。平臺創始人龔宇提出“打造好看電影”的目標,王曉暉則強調要創作“高品質、有生命意義的內容”,但如何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仍是待解難題。
具體扶持措施中,“爆前計劃”為潛力青年導演提供單片最高3000萬元制作資金,“燎原計劃”則聚焦網絡電影,提供最高600萬元支持。平臺通過劇本與制作分離的新模式,主控選題并采購優秀劇本,編劇可獲得最高10萬元采購費及凈利潤5%分紅,制作方則分享47.5%利潤。這種借鑒短劇行業的合作模式,旨在打破傳統劇本創作受制于制作預算的困局。
電影業務對愛奇藝具有特殊意義。十年前,平臺憑借網絡電影突破傳統影視廠牌的壟斷,如今面對短劇沖擊,再次選擇從內容端突圍。趙方指出,電影本質上是高毛利產品,成功案例的利潤遠超其他業務。但如何體系化提升成功率,仍是行業未解之謎。
回顧發展歷程,愛奇藝2011年上線付費會員模式,最初靠電影資源拉動首批500萬用戶。但高昂的制作成本與廣告變現的矛盾始終存在,版權采購成本更是居高不下。2015年前后,行業經歷大洗牌,愛奇藝通過與PPS合并鞏固市場地位,同期催生出網絡電影這一新形態。
網絡電影的爆發始于2014年。當年全網上線約450部作品,市場規模1億元,次年即翻倍至700部、4億元規模。2016年數據呈幾何式增長,上線量達2193部,市場規模突破10億元。楊向華透露,平臺在該業務的資金投入快速上升,分賬模式與院線電影版權采購金額已不相上下。
行業規范化進程在2017年加速。當年網絡電影上線量下降至1892部,376部作品因尺度問題未能上線。隨著《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審查標準統一。平臺開始完善生態規則,從準入制度到精品化策略,推動行業制作成本從10萬-50萬元提升至100萬-3000萬元。
但瓶頸隨之顯現。題材同質化嚴重,獵奇、玄幻主題扎堆,新類型匱乏。特效制作成為重心,“前6分鐘”堆料現象突出,忽視劇本內核導致商業回報風險劇增。2018年后,新成立的網絡電影公司明顯減少,部分玩家轉向網劇、短視頻等領域。
面對挑戰,愛奇藝構建“風險最小化、價值最大化”模式。通過開放用戶數據和技術,幫助合作伙伴精準把握觀眾喜好,甚至能追蹤具體時間段的觀眾流失情況。平臺成立項目評估部門,在早期規劃階段介入,從題材、陣容等多維度預判投入產出比。
2019年成為重要轉折點。當年“愛奇藝世界大會”將電影與網絡電影論壇合并,傳遞出深度融合的信號。平臺營銷機制升級為邀約制,集中資源支持頭部項目。同期醞釀的“云影院”概念于2021年落地,推動網絡首發與院線首發并行,打破傳統窗口期限制。
2020年上線的“超級影院”采用PVOD模式,為院線電影開辟新發行渠道。甄子丹主演的《肥龍過江》成為首批案例,平臺采用“保底+分賬”模式推動合作。2021年網絡春節檔成型,《少林寺之得寶傳奇》等作品試水,當年平臺以PVOD模式上線9部影片。
戰略調整成效顯著。2024年平臺上線電影344部,同比增長51%,12部影片分賬破千萬元,其中3部突破2000萬元。今年上半年,院線新片分賬合作模式擴大范圍,《大風殺》線上分賬超3000萬元,超過線下院線收入。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模式,為腰尾部影片提供了“線下打口碑、線上補收益”的生存路徑。
當前電影行業面臨短劇市場規模超500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總票房的沖擊。愛奇藝的應對策略是加大資源投入,王曉暉強調這是戰略性進攻。在2025年公布的“三級火箭計劃”中,平臺明確扶持各級電影人,成為新導演涌現的核心渠道。龔宇提出三個心愿:提高版權采購預算、制作更多優質電影、平衡商業與藝術。
作為IP生態的核心載體,電影的商業價值開發仍在探索中。龔宇坦言平臺在電影業務的投入遠超回報,但強調這是商業投入與情懷的結合。在藝術與市場的雙重考驗下,這場關于內容價值的長期博弈仍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