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科研團隊在《eBioMedicin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睡眠質量與大腦衰老存在顯著關聯。通過分析英國生物銀行27500名中老年人的腦部影像數據,研究發現睡眠質量較差者的大腦"生物年齡"較實際年齡平均偏大1歲。
研究團隊采用機器學習技術,對每位參與者的腦部磁共振成像(MRI)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基于超過千項腦結構特征構建的算法模型,成功計算出個體大腦的"表觀生物學年齡"。該指標通過對比影像反映的腦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量化評估大腦衰老程度。
在睡眠質量評估方面,研究人員設計了包含五項指標的綜合評分體系。參與者需報告晝夜節律類型(晨型/夜型)、日均睡眠時長、失眠頻率、打鼾程度及日間嗜睡狀況。根據總得分,受試者被劃分為健康睡眠組(≥4分)、中等睡眠組(2-3分)和差睡眠組(≤1分)。
數據分析顯示,睡眠質量評分每下降1分,大腦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距平均增加約6個月。研究負責人阿比蓋爾·多夫指出:"這種關聯呈現劑量反應關系,睡眠質量越差,大腦加速衰老的特征越明顯。"
為探索潛在作用機制,研究團隊同步檢測了參與者的全身性低度炎癥指標。結果顯示,慢性炎癥可解釋約10%的睡眠質量與大腦衰老的關聯性。多夫解釋:"炎癥反應可能通過破壞神經元微環境,加速腦組織退行性改變。"
除炎癥途徑外,研究還提出其他可能機制。睡眠期間活躍的腦脊液循環系統負責清除代謝廢物,睡眠障礙可能削弱該系統的清除效率。同時,睡眠問題引發的血壓波動等心血管改變,也可能通過影響腦部血流供應間接加速衰老。
該研究存在兩項主要局限。其一,英國生物銀行樣本的整體健康水平優于普通人群,可能削弱研究結論的外推性。其二,睡眠質量評估依賴自我報告數據,存在主觀認知偏差的風險。研究團隊特別強調,未來需結合客觀監測設備開展驗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