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于近日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約翰·克拉克、麥克·H·德沃雷特和約翰·M·馬蒂尼,以表彰他們在量子力學領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三位獲獎者將共同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836萬元)的獎金。
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獎項之一,設立于1895年諾貝爾遺囑,旨在獎勵對物理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一直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選,其權威性和影響力備受國際學術界認可。
就在物理學獎揭曉前一天,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率先公布。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將這一獎項授予瑪麗·E·布倫科、弗雷德·拉姆斯德爾和坂口志文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外周免疫耐受研究領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這一成果為免疫學領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
回顧過去五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2024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和英國裔加拿大科學家杰弗里·欣頓因在人工神經網絡機器學習方面的基礎性發現而獲獎,他們的研究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2023年的獎項則聚焦于超快激光領域。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費倫茨·克勞斯和安妮·呂利耶三位科學家因開發出產生阿秒光脈沖的實驗方法,并用于研究物質的電子動力學而獲獎,這一突破為研究原子尺度下的物質行為提供了全新工具。
量子信息科學在2022年成為獲獎焦點。法國科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科學家約翰·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蔡林格因在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以及開創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貢獻而共同獲獎,他們的研究為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2021年的獎項涉及氣候物理和復雜系統研究。日裔美籍科學家真鍋淑郎和德國科學家克勞斯·阿塞爾曼因“對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變性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貢獻而獲獎,意大利科學家喬治·帕里西則因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漲落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分享了這一榮譽。
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分為兩部分。英國科學家羅杰·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里亞·格茲則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致密天體而共同獲得另一半獎金,這一發現為研究星系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