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防、航空航海以及工農業生產領域,天然橡膠作為關鍵的戰略資源,有著“黑色黃金”的美譽。為了培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橡膠樹品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們,在海南這片土地上,開啟了長達六十余年的科研征程。
1958年,華南熱帶林業科學研究所(如今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遷至海南儋州,自此加快了對橡膠樹育種工作的統籌規劃。這一年,年僅23歲的吳云通投身到天然橡膠樹的引種、篩選以及栽培研究工作中。此后數十年間,他和團隊成員選育的橡膠樹品種,被廣泛推廣至云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進行種植。這一成果,有力地打破了西方學者“北緯15度以北不適合種植橡膠樹”的錯誤觀點,創造了世界橡膠樹種植大面積北移的奇跡。
橡膠樹其實十分“嬌弱”,對低溫以及強風極為敏感。1984年,黃華孫大學畢業后加入育種團隊。從那時起,團隊便著手開展耐寒抗風高產橡膠樹品種的選育工作。作為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黃華孫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努力,成功培育出8個耐寒抗風高產新品種,這些品種均入選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名錄。
自1983年至今,中國橡膠樹的種植面積大幅增長,從700多萬畝擴大至1700多萬畝,年產干膠量也從17.3萬噸提升至85.6萬噸。如今,新一代科研人員李維國、高新生等也加入到橡膠樹育種事業中。他們將目光聚焦于基因編輯、分子標記等新型育種技術,期望借助新質生產力,推動橡膠樹育種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