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車看著大,油錢肯定不少吧?”三年前在4S店選車時,母親攥著預算表反復計算,對著一輛SUV的參數皺起眉頭。當時全家人為選轎車還是SUV爭論不休,父親卻默默坐進SUV的駕駛座,調整好座椅后長舒一口氣:“這扶手高度正好,腰靠不用自己墊了。”
那場爭論最終以父親的腰椎間盤突出畫上句號。銷售員極力推薦1.5T發動機的SUV,聲稱百公里油耗僅6.8升,母親卻盯著轎車7.2升的參數直搖頭:“每年多出來的油錢夠給孩子報半年繪畫班了。”但當父親試坐轎車時,座椅邊緣硌得他直皺眉,換回SUV后卻能自然伸展雙腿,這個細節讓全家達成了共識。
提車后的前半年,母親成了“油耗監督員”。每次接送孩子時都要問:“今天燒了幾升?”數據顯示市區行駛油耗穩定在9升以上,比同事的轎車高出近兩升。直到某個寒冬清晨,這種質疑才出現轉機。
那天全家帶一歲的孩子去醫院體檢,母親抱著裹成粽子的嬰兒,父親拎著裝滿奶粉、尿布和折疊嬰兒車的背包。若是開轎車,嬰兒車必須拆解成三段才能塞進后備箱,但SUV的后備箱掀開后,整輛嬰兒車側著就能推進去,后排座椅還能騰出地方放父親的拐杖。母親從前排伸手就能給哭鬧的孩子遞玩具,這個動作在轎車里需要探身半個身子才能完成。
“這座椅確實舒服,顛簸路上腰都沒疼。”回家路上父親摸著真皮座椅感嘆。我趁機說:“爸這腰舒服了,可比省那點油錢值。”母親沒接話,卻開始研究車門上的儲物格:“這里能放不少濕巾和玩具。”
真正的考驗出現在去年暑假的露營之旅。七座SUV載著三代人駛向山區,第三排座椅調整后剛好坐下姐姐和姐夫。當同行朋友的轎車在泥濘路段打滑時,SUV的底盤優勢展現無遺,225毫米的離地間隙輕松越過水坑。深夜孩子突發高燒,母親在后座寬敞的空間里抱著孩子喂藥,我從后備箱翻出醫藥箱時,發現帳篷、折疊椅和三個人的行李竟都裝下了。
那次旅行后,母親的關注點悄然轉變。當老姐妹們組團摘草莓時,她主動邀請大家坐自己的車。五個阿姨在后座舒舒服服地聊著天,后備箱塞滿草莓筐和手提包。返程時聽到夸獎,母親笑著說:“以前嫌費油,現在看這空間多實用。”
如今計算養車成本時,母親開始算另一筆賬:父親三年沒因坐車腰疼復發,兒童安全座椅不用每次拆裝,全家出游再也不用糾結誰坐副駕。按每年一萬公里計算,SUV多出的千余元油費,換來的是父親不用蜷著身子坐車,是孩子發燒時能平躺的后排,是搬家時兩趟就能運完的家具。
上周加油時,看著280元的數字,母親破天荒說:“加滿吧,明天還要帶你爸去復查。”陽光透過車窗灑在后座,孩子的玩具和母親的購物袋整齊擺放,方向盤上的手握得更穩了——這輛曾被質疑“費油”的SUV,早已成為全家最溫暖的移動港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