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中,豐田汽車以一座耗資723億元人民幣的“未來之城”,開啟了對移動出行生態的深度探索。這座名為“Woven City”的創新社區,選址于豐田東富士工廠舊址,占地70萬平方米,自2021年動工以來,已吸引全球科技界與產業界的廣泛關注。

作為全球首個以真實生活場景為載體的技術試驗場,Woven City的能源體系顛覆傳統。城市90%的電力由氫燃料電池系統供給,居民住宅配備氫能驅動裝置與太陽能電池板,形成“氫-電”互補的清潔能源網絡。豐田在社區周邊建設的加氫站與固定式燃料電池發電機,不僅滿足城市能源需求,更成為氫能技術商業化的重要驗證平臺。
道路系統的設計凸顯未來交通理念。城市被劃分為三大功能區:自動駕駛專用道、行人步道與個人移動裝置通道。其中,自動駕駛區域搭載豐田e-Palette技術,通過真實路況測試驗證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性能極限。這種“三軌并行”的設計,既保障了測試安全性,又為技術迭代提供了復雜場景數據。
萬物互聯的智慧系統貫穿城市每個角落。建筑外墻與室內空間嵌入數千個傳感器,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互聯。可擴展的信號燈與地下自動駕駛通道,支持送貨機器人等設備的無縫運行。居民生活產生的數據流,為豐田構建了從居家到出行的全維度行為圖譜。
機器人技術的深度應用是另一大亮點。社區內,服務型機器人承擔公共管理、醫療輔助與家庭服務職能,通過持續的環境交互優化算法。豐田研究所與波士頓動力合作開發的Atlas人形機器人,已具備處理多樣化任務的能力,標志著通用機器人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座容納2000名居民的未來社區,實為豐田的技術融合實驗室。與傳統封閉測試不同,Woven City將自動駕駛、氫能源、機器人與智能家居技術置于同一生態,迫使各系統協同運行。這種設計暴露出單體測試難以發現的問題,推動服務模式創新。例如,氫能供應與自動駕駛車輛的聯動優化,已衍生出新型能源管理方案。
創新生態的構建吸引12家企業入駐,涵蓋航天、電子與能源領域。豐田設立的“發明家庫”配備3D打印與激光切割設備,由資深工程師提供技術指導,支持從原型開發到量產的全鏈條創新。公共測試平臺向創業公司開放,12個技術領域的迭代測試正加速進行。
豐田的野心超越汽車制造。2018年,公司宣布向移動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將出行、新能源與機器人定為三大支柱。在太空領域,豐田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合作開發月球車,并通過子公司投資私人航天企業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推動液體燃料火箭技術突破。
氫能源戰略體現長期布局。掌握48%氫能專利的豐田,押注2050年氫能占全球能源需求18%的市場前景。盡管當前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有限,但城市能源系統的真實數據,正為技術商業化提供關鍵支撐。
這場變革映射出全球科技融合趨勢。當中國車企布局飛行汽車與機器人領域時,豐田通過Woven City構建技術融合生態,爭奪未來產業主導權。這座未來之城,既是技術試驗場,也是創新資源的整合平臺,標志著傳統汽車制造商向科技生態構建者的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