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都靈舉辦的Italian Tech Week活動上,亞馬遜創始人、藍色起源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罕見亮相,向外界描繪了一幅極具未來感的太空圖景:未來數十年內,數以百萬計的人類將在太空定居,而人工智能將成為這一進程的核心驅動力。
貝索斯的太空藍圖并非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深入到了技術實現路徑。他透露,藍色起源公司正規劃在10至20年內建成軌道級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這些懸浮于地球大氣層外的“算力樞紐”將實現全天候太陽能供電,徹底擺脫天氣干擾與地面資源競爭。傳統地面數據中心面臨的電力負荷激增、水資源消耗及土地能耗矛盾等問題,在太空環境中將得到根本性解決。
“太空永遠陽光普照,沒有風暴遮擋,也沒有晝夜交替的陰影區。”貝索斯強調,這種持續穩定的環境是訓練人工智能模型的理想場所。未來的大型語言模型可能直接在太空運行,通過激光通信網絡與地球保持實時連接,形成全新的計算架構。
在貝索斯的構想中,人工智能與太空開發將形成深度融合的循環體系:AI技術推動太空制造、能源管理及機器人技術的突破,而太空基礎設施則為AI提供近乎無限的算力與清潔能源。他提出,由軌道工廠、衛星組裝線及AI計算中心構成的“高空工業生態”,將使人類主要居住在太空站或軌道殖民地,地球則轉型為生態保護區。
這種路徑與埃隆·馬斯克提出的“火星移民”計劃形成鮮明對比。馬斯克主張人類直接遷居火星,而貝索斯更傾向于讓AI和機器人先行構建太空基礎設施,為普通人在軌道空間創造宜居環境。他將AI視為“生產力放大器”,認為其能幫助人類以更輕盈的方式拓展文明邊界。
針對當前AI領域的投資熱潮,貝索斯將其類比為上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看似過熱的表象下,正在孕育新一代的基礎設施。”他呼吁行業保持戰略定力,指出AI的成本曲線將持續下行,而這場工業革命才剛剛拉開序幕。從科研創新到教育變革,從能源管理到產業升級,AI的變革力量將滲透到各個領域。
當然,實現“太空AI中心”的愿景面臨多重挑戰。當前最突出的障礙包括:火箭發射成本居高不下、太空設備維護風險高昂、散熱技術及通信延遲問題尚未完全突破。但貝索斯認為,隨著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的成熟和自動化維修機器人的普及,首批軌道計算站有望在未來十年內投入使用。這將被視為繼衛星通信之后的新一輪太空基礎設施革命。
讓AI擺脫對地球電網的依賴,轉而利用太空太陽能——這位科技先驅的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個真正可持續的綠色計算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