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不僅實現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北極冰區的首次下潛,更創造了全球首次極區載人與無人潛水器協同作業的歷史。
此次科考中,“蛟龍”號與無人遙控潛水器在北極海域完成了兩次突破性下潛。8月14日,雙潛器首次聯合下潛,重點測試水下精準定位與通信功能,驗證了協同作業模式的可行性。次日,第二潛次成功實現聯合作業:無人潛水器拍攝了“蛟龍”號在海底采集生物樣本和沉積物的全過程;“蛟龍”號則向無人潛水器轉交了巖石和作業標記物;雙方還互拍了深海作業影像,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蛟龍”號主駕駛傅文韜表示,傳統載人潛水器多為單點作業,此次通過與無人潛水器協同,解決了通信、定位等關鍵技術難題,拓展了作業能力。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德威指出,這種“人機融合”模式能彌補載人潛水器大規模取樣能力的不足,將人類創造力與機器精準性結合,是深海技術發展的必然方向。
在生物調查領域,科考隊創新采用“AI識別+環境DNA檢測”技術。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團隊基于上萬張深海生物圖像訓練AI模型,結合環境DNA檢測確保識別準確性。結果顯示,調查海域底棲生物密度、多樣性及個體體型在幾十至百公里范圍內差異顯著。例如,北太平洋皇帝海山鏈發現64個底棲生物類群,與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生物相似性達85%,暗示太平洋海山生態系統可能存在連通性。
本次科考由“雪龍2”號、“極地”號、“深海一號”和“探索三號”四船聯合實施,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北冰洋科考。航次最北抵達北緯77.5°,填補了高緯度海域綜合調查的空白。載人潛水器在極端復雜地形中開展抵近觀測,采集了巖石、沉積物和海水樣本,并獲取海鞘、海葵、蛇尾等12大類183件生物標本。國家深海基地助理研究員李夢娜稱,這些樣本的完整度遠超傳統拖網采樣,為形態鑒定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更高質量的數據。
科考隊首次按不同水深和時間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系統,獲取了冰邊緣區多要素、多層次的長期觀測數據。研究還深化了對北極“海雪”現象的理解——這種由海洋懸浮顆粒碰撞形成的絮狀物,其形成機制與冰邊緣區生態系統對海冰消退的響應密切相關,為北極生態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