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領域迎來重要進展——珞石機器人正式啟動赴港上市進程。作為國內唯一同時具備工業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量產能力的企業,該公司于9月29日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遞交招股說明書,計劃通過18C規則在主板掛牌,中金公司與國泰君安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根據灼識咨詢報告,珞石機器人在多關節機器人領域表現突出:2024年其多關節機器人銷量在中國本土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全球制造商中位列第七。公司成立于2015年,業務覆蓋工業機器人、柔性協作機器人及具身智能產品的研發、生產與商業化應用,產品已進入工業制造、商業服務及醫療等多個領域。
多關節機器人以旋轉關節為核心運動單元,通過多關節組合實現三維空間靈活作業。該類產品主要分為兩類:工業機器人具備六個以上自由度,以高精度、高負載為特點,通常在隔離區域運行;協作機器人則支持人機直接交互,適用于共享工作空間或近距離協作場景。
財務數據顯示,珞石機器人營收規模持續擴大。2022年至2024年,公司分別實現收入1.53億元、2.67億元和3.25億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1.76億元,同比增長超50%。但同期公司尚未實現盈利,凈虧損分別為2.38億元、1.57億元、1.92億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0.9億元,同比擴大7.94%。
毛利率表現成為亮點。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從7%逐步提升至22.3%,主要得益于規模化生產帶來的單位成本下降。不過,機器人解決方案業務因拓展新行業產生的初始布局成本,部分抵消了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研發能力是港交所18C規則的核心考察指標。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珞石機器人研發投入分別為6715.6萬元、5937.0萬元、5421.8萬元及2592.1萬元,占同期收入比例分別為44.0%、22.2%、16.7%和14.7%。根據規則要求,"已商業化公司"研發開支占比需不低于15%,目前公司符合該標準。
供應鏈集中度風險逐漸顯現。招股書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對前五大供應商采購占比達50.6%,較2023年的25.1%顯著上升。同期最大供應商采購額占比為13.2%,公司提示若主要供應商合作關系變動,可能導致生產延遲或成本上升。
現金流壓力持續存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累計凈流出超3.9億元,2024年現金及等價物余額從4.51億元驟降至2181.1萬元。融資活動成為運營關鍵支撐,同期融資現金凈額分別為2.47億元、5.08億元、-0.27億元和1.94億元。
股權結構方面,創始人庹華通過直接持股13.46%、員工持股平臺控制15.44%投票權,以及獲得西藏梅嶺等機構投票權委托,合計控制公司38.78%的投票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包括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新希望集團和襄禾資本,資深獨立投資者為深創投和清控銀杏。
行業背景顯示,中國機器人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期。灼識咨詢預測,2029年中國多關節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45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15.7%。其中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366億元,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87億元,后者復合年增長率達28.8%。近期已有優艾智合、微億智造等多家機器人企業提交上市申請,形成集中遞表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