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初創企業指數引力近日宣布完成pre-A輪融資,本輪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與阿爾法公社共同領投。這家以全球短視頻達人營銷為核心業務的公司,正通過AI技術重構商業關系網絡,其創始人于北川的跨界創業經歷引發行業關注。
作為抖音早期核心成員,于北川親歷了平臺從千萬級用戶到6億日活的爆發式增長,主導構建了早期社交關系體系。2022年離開字節跳動后,他先嘗試跨境電商領域,運營過穿戴甲、無人機等品類,甚至開發過流量電商課程。這段經歷讓他發現,無論是品牌方尋找達人合作,還是創業者拓展人脈資源,都存在顯著的效率痛點。
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團隊將積累的營銷經驗與AI技術結合,轉型成立指數引力。公司開發的數字化營銷平臺,通過AI算法實現達人與品牌的精準匹配,目前已與多家AI初創企業建立合作,單月營收突破數十萬美元。但于北川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向記者透露:"我們正在開發一款AI驅動的商業關系操作系統,這將是全球首個動態智能社交網絡。"
這款尚未命名的新產品,試圖打破傳統職場社交平臺的靜態模式。于北川解釋:"傳統平臺像電子通訊錄,用戶需要主動搜索、建立連接。而我們的系統能實時理解商業需求,自動完成從需求解析到關系觸達的全流程。"例如營銷人員尋找特定領域的KOL時,系統不僅能精準推薦候選人,還能自動生成個性化的合作方案。
產品開發團隊在6月正式組建,盡管當時Agent概念尚未爆紅,但團隊已預判到垂直領域AI應用的突破口。"大模型的通用能力與專業場景的深度需求之間存在斷層",于北川指出,"我們通過私有數據訓練和用戶反饋閉環,構建起行業專屬的智能中樞。"這種策略在測試階段已顯現成效,在職業社交和網紅經濟領域,需求匹配準確率超過80%。
對于創業初期的挑戰,這位連續創業者坦言:"從抖音出來時帶著光環,但真正創業才發現,平臺賦予的能力與個人能力是兩碼事。"他特別提到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可構建理論"對自己的影響:"成功要素確實可以構建,但構建過程充滿不確定性。現在我更關注如何將技術能力轉化為真實商業價值。"
目前產品處于內測階段,首批用戶包括營銷機構、獵頭公司和市場調研企業。團隊正在優化多語言支持和跨平臺數據整合功能,計劃通過"雙邊Agent"模式實現需求方與供給方的智能協同。當被問及市場競爭時,于北川表示:"我們不做通用社交,也不簡單復制LinkedIn模式,而是專注商業場景的效率革命。當每個用戶都擁有專屬AI助手時,整個生態的連接效率將產生質變。"
這種技術理想主義源自于北川的抖音歲月。"在字節跳動,年輕人有機會操盤億級項目,這種信任文化讓我敢于突破舒適區。"他透露,新產品開發過程中,團隊刻意保持小規模敏捷迭代,"就像當年抖音快速試錯一樣,我們要在真實場景中驗證技術價值。"這種創業哲學,或許正是指數引力在資本寒冬中獲得青睞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