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國產大模型M2引發的全球技術風暴,正在重塑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格局。這款由MiniMax公司推出的開源文本模型,上線僅三天便以全球第五、開源第一的成績登頂國際權威測評榜單,更以不足競品8%的單位成本掀起AI普惠革命。這場技術突圍的背后,是一家中國初創企業對"極小化極大"決策哲學的極致踐行。
在上海張江科學城的辦公室里,創始人閆俊杰的決策邏輯始終與主流路徑保持微妙距離。當行業集體追逐"密集型"模型架構時,MiniMax將70%算力資源投入被視為"技術險途"的MoE架構研發。這種反常識的技術押注,在2023年"百模大戰"期間顯得尤為孤勇——當80余個大模型項目在資本市場狂歡時,閆俊杰的團隊正在重構模型底層架構。
資本市場的早期判斷印證了這種技術直覺的精準性。云啟資本在2022年天使輪投資時,就注意到MiniMax技術路線中潛藏的"降維打擊"可能。當多數機構沉迷于參數規模競賽時,陳昱團隊已洞察到模型效率才是破局關鍵。這種前瞻性判斷在2024年得到驗證:MiniMax率先完成MoE架構商業化部署,比行業平均水平提前18個月實現技術迭代。
2025年6月的技術發布周成為關鍵轉折點。系統展示的文本模型M1在長文本處理領域建立全球領先優勢,同步更新的視頻、語音模型與通用智能體,構建起"模型-應用-智能體"的完整生態。這種技術縱深在資本市場引發連鎖反應:當行業還在討論"中國大模型是否只剩DeepSeek"時,MiniMax已憑借日均30億次交互的運營數據,證明其商業化閉環的可持續性。
M2的發布將這場技術革命推向高潮。在Agent和代碼場景專項測試中,該模型以接近GPT-5(high)的智能水平,在LMArena Web Dev榜單超越Claude 4.5。更顛覆性的是其定價策略:單位成本壓縮至競品的8%,并承諾"服務器不崩,免費不停"。這種技術實力與商業勇氣的結合,在上線72小時內就制造出全球調用量第五、國內第一的流量奇跡。
突如其來的訪問洪峰讓技術團隊經歷了一場壓力測試。29日下午服務成功率短暫跌至90%,緊急擴容后的系統穩定性迅速回升至99%。這場意外暴露的不僅是技術承載力,更是一個中國AI企業從實驗室走向全球市場的成長陣痛。閆俊杰在深夜公告中親筆致歉的舉動,意外成為技術理想主義者的浪漫注腳。
當行業還在爭論"大模型第一股"的歸屬時,MiniMax已用技術實力改寫游戲規則。從MoE架構的率先突破到全模態生態的完整構建,這家企業證明:在人工智能的終極競賽中,技術縱深與商業定力的結合,可能比資本規模更具決定性。這場由中國團隊發起的AI革命,正在重新定義全球技術競爭的坐標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