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近日通過社交平臺X宣布,其旗下xAI公司研發的開源百科全書“Grokipedia”將采用特殊介質刻錄,并通過航天器發射至太空,以實現人類文明知識的永久性保存。這一計劃的核心目標是為知識傳承構建跨星球、跨軌道的存儲網絡,確保人類智慧成果不受地球環境變化的影響。
據公開信息,該計劃在Grokipedia首個版本發布后正式對外披露。馬斯克在聲明中強調,項目旨在打造一個無偏見、全領域的知識集合體,其存儲載體選用穩定性優異的氧化物材料,副本將分別部署于地球軌道、月球表面及火星周邊。這種多節點布局策略,旨在通過空間冗余設計提升知識保存的可靠性,被馬斯克稱為“文明延續的基礎工程”。
從技術實現層面看,Grokipedia與傳統知識平臺存在本質差異。作為人工智能驅動的開源項目,其核心機制依賴于xAI研發的Grok模型,該系統具備實時抓取網絡信息并自動生成摘要的能力。相較于依賴人工編輯的維基百科模式,Grokipedia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實現了知識庫的動態更新,其信息處理規模和更新頻率均達到傳統模式難以企及的水平。
在知識呈現方式上,項目團隊特別強調消除主觀偏見的設計理念。通過算法優化,系統在科學、技術、文化等領域的表述力求平衡客觀,避免因編輯者立場導致的認知偏差。馬斯克曾公開表示,即便在初期版本中,該平臺的內容質量已超越部分現有知識平臺,這主要得益于AI系統對海量信息的整合能力。
回顧人類文明保存史,此類跨星際知識傳播并非首創。1977年NASA發射的“旅行者號”探測器便攜帶了收錄地球聲音圖像的金唱片,試圖向宇宙傳遞人類文化信息。但相比四十余年前的嘗試,Grokipedia項目在存儲規模和技術維度上實現突破:其知識庫涵蓋領域更廣,存儲節點延伸至地月系多個天體,且依托AI技術保持持續進化能力。
目前,項目團隊正推進存儲介質的航天適配性測試。氧化物材料的選擇基于其抗輻射、耐溫變的特性,能夠適應太空極端環境。根據規劃,首批存儲裝置將隨商業航天器發射,后續版本將結合載人登月、火星探測等任務逐步部署。這種將數字文明與航天技術結合的創新模式,正在引發科技界對知識傳承形態的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