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洛陽鉬業股價持續攀升,市場目光再次聚焦于鴻商系掌門人于泳及其胞弟于波。10月27日收盤,該公司股價報17.91元/股,市值突破3699億元,年內累計漲幅達160%。作為全球鈷產量第一、銅產量前十的礦業巨頭,洛陽鉬業在新能源產業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最新財報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54.85億元,歸母凈利潤達142.80億元,同比增長72.61%。其中第三季度單季凈利潤同比激增96.40%至56.08億元。實控人于泳通過鴻商集團間接持有24.93%股份,對應市值超過950億元。這位64歲的大連企業家自2003年創立鴻商集團以來,始終保持低調作風,既未在洛陽鉬業擔任管理職務,也極少公開露面。
鴻商集團的股權結構顯示,于泳持有集團99%股份,剩余1%由瓦房店維斯特工藝紡織品持有。該紡織品公司股東包括于泳(30%)、張淑珍(60%)、于濱(5%)和于萍(5%)。作為集團董事局主席的于波雖不持股,但被視為鴻商系資本運作的核心人物。這對行事低調的兄弟自2004年入股洛陽鉬業后,逐步構建起橫跨礦業、金融、機電自動化等領域的商業版圖。
回顧鴻商系發展歷程,2004年成為關鍵轉折點。當年洛陽鉬業啟動混改,鴻商集團以1.78億元獲得49%股權,成為僅次于洛礦集團(51%)的第二大股東。不同于其他競購方,鴻商集團當時承諾不謀求控制權,直至2014年才正式成為控股股東。同期,該集團還曾參與華夏航空籌建,雖經歷股權進出,但這段經歷使其與德隆系產生關聯——集團初始股東許軍同時擔任利德投資董事,而利德投資被視為德隆系重要融資平臺。
在金融投資領域,鴻商集團展現出獨特眼光。2015年通過西藏鴻商資本參與寧德時代首輪融資,2017年躋身前十大股東之列,雖然后續減持退出,但與新能源產業的淵源持續至今。保險板塊布局同樣曲折,歷經百年人壽、信泰人壽等投資嘗試后,2015年成功控股中法人壽(現小康人壽)。通過引入寧德時代等戰略投資者,這家曾長期虧損的險企在2024年實現扭虧,凈利潤達5.14億元,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至310.88%。
洛陽鉬業的全球化進程在鴻商系主導下加速推進。目前公司掌控7座主要礦山,涵蓋銅、鈷、鉬、鎢、鈮等金屬資源,業務遍及剛果(金)、巴西等地。2024年收購的厄瓜多爾凱歌豪斯金礦計劃于2029年投產,剛果(金)KFM二期工程預計總投資10.84億美元,2027年建成后將新增年產10萬噸銅金屬產能。
管理層面正經歷重大變革。今年4月,出身鴻商系的董事長袁宏林和副董事長李朝春雙雙辭任,董事會中鴻商系背景董事全面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來自紫金礦業、新奧能源、華為等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團隊:新任董事長劉建鋒來自新奧能源,常務副總裁闕朝陽有紫金礦業背景,副總裁譚嘯曾任華為高管,10月到任的總裁彭旭輝則出身天馬微電子。這一調整呼應了公司年報中"引進制造業管理精英"的戰略規劃。
新管理層帶來的改革成效顯著。2025年前三季度,洛陽鉬業毛利率從16.5%提升至22.0%,凈利率從7.3%增至11.3%,營業成本同比下降10.94%。為鞏固人才優勢,公司9月推出總額達50億港元的股權激勵計劃,覆蓋內部員工、外部專家及顧問,擬授予不超過3.93億股H股,占已發行港股總數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