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攝影師馬塞拉·朱莉婭·佩斯耗時十年,用鏡頭捕捉了月亮的48種色彩:從銀白到橙紅,從深藍到翡翠綠,甚至記錄下酒紫色的月相。這些顛覆認知的畫面引發公眾好奇:為何我們記憶中清冷的月亮,會呈現出如此豐富的色彩?是月球本身發生了變化,還是觀測方式帶來了視覺錯覺?
科學解釋表明,月球本身并不發光,其顏色源于太陽光經月球表面反射后,與地球大氣、環境條件及觀測技術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過程被形象地稱為“光與大氣的視覺魔術”。
地球大氣層是影響月色的首要因素。當月亮位于地平線附近時,月光需穿越更厚的大氣層,其中的氣體分子和微粒會散射短波長的藍光,使長波長的紅光、橙光更易穿透。這種效應導致月出或月落時呈現橙紅色,仿佛“火焰玉盤”;而隨著月亮升高,大氣厚度減少,顏色逐漸轉為銀白或淡黃。
大氣中的懸浮顆粒會進一步改變月光顏色。火山噴發后的硫酸鹽氣溶膠、森林火災的煙霧或城市污染顆粒,均可能為月亮染上特殊色調。例如,1950年加拿大森林大火期間,多地觀測到“藍月亮”現象;而大型火山爆發后,高空的氣溶膠可能使月亮呈現深紅或銅褐色。
月球表面的礦物成分也貢獻了細微的色調差異。月海(暗色區域)主要由富含鐵、鈦的玄武巖構成,反射光偏灰黑或棕褐;月陸(明亮區域)則多為斜長巖,反光更亮、偏銀白。這些差異在肉眼看來并不明顯,但通過高倍望遠鏡或精密攝影技術,可被捕捉并放大為豐富的色彩層次。
攝影技術的運用同樣關鍵。佩斯的48種月色,是在不同時間、季節、天氣和地理位置下,通過專業設備記錄微弱光譜差異,并結合科學調色技術呈現的。這一過程并非“造假”,而是將人眼難以察覺的自然現象可視化,類似于紅外攝影揭示不可見光。
值得注意的是,“藍月亮”一詞常被誤解為顏色,實則指一個月內出現的第二次滿月,屬于罕見的天文現象。而真正的彩色月亮,是自然條件與科技手段共同創造的視覺奇跡。
月亮的48種色彩,并非月球自身的“變裝”,而是地球環境、光線路徑與人類觀測技術共同演繹的視覺交響。每一次仰望夜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天體,更是地球的呼吸與脈動——風、塵、光、氣,都在月輪中留下色彩的印記。正如佩斯所言:“我的鏡頭記錄的不是月亮,而是地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