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與機器人技術領域正經歷一場范式變革。特斯拉率先在FSD系統中采用端到端神經網絡架構,取代傳統由工程師編寫的數十萬行控制代碼,標志著行業研發模式從規則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這種轉變不僅影響汽車產業,更推動機器人企業重新思考技術路徑,形成跨領域的創新共振。
傳統智能駕駛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將感知、決策、控制等環節拆分為獨立模塊。卓馭AI首席技術官陳曉智形象地將其比作"打地鼠游戲"——每當出現極端場景,工程師就需要補充新規則。這種應對方式在簡單場景中有效,但面對復雜路況時,規則的疊加反而導致系統脆弱性增加,往往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連鎖反應。
端到端架構的出現破解了這一困局。該模式通過單一神經網絡直接處理傳感器輸入到控制輸出的完整鏈路,相當于讓系統從"科目二學員"進化為"老司機"。陳曉智指出,這種數據驅動的方式能更高效地覆蓋長尾場景,其泛化能力遠超傳統規則系統。在機器人領域,這種優勢更為顯著——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王潛強調,物理世界的復雜性要求系統必須掌握底層物理規律,端到端架構是唯一能同時處理摩擦、形變等多元因素的解決方案。
數據規模的指數級增長帶來全新挑戰。部分企業的算力需求已突破萬卡規模,數據存儲量達到EB級別。阿里云大數據AI平臺負責人汪軍華透露,某客戶單次訓練就需要調度上千張GPU持續運行數周,任何節點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任務失敗。這種高風險特性促使企業重新評估基礎設施,穩定性成為比算力更關鍵的指標。
工程體系的脆弱性在早期實踐中暴露無遺。卓馭團隊曾花費半年時間自建數據平臺,卻因穩定性問題頻繁中斷研發。陳曉智回憶:"當時系統崩潰是家常便飯,團隊一半精力都花在救火上。"這種經歷推動行業向云平臺遷移,自變量機器人王潛也表示,具身智能對"網、存、算"協同的要求遠超自動駕駛,必須依賴專業的基礎設施服務。
數據質量的重要性逐漸超越數量。王潛團隊發現,優質場景數據與普通數據的訓練效率可能相差萬倍,粗放式的數據投喂模式難以為繼。卓馭建立的TTE評估體系顯示,問題解決效率與數據迭代質量直接相關。這種認知轉變促使企業建立精細化數據運營體系,將數據效率比作為核心指標。
云平臺正在進化為"Data+AI"一體化基礎設施。阿里云提出的解決方案包含三個層級:通過自研交換機和Serverless架構構建的穩定算力底座;基于Maxframe數據加速技術的智能流水線;以及集成NVIDIA Physical AI工具鏈的開放生態。這種設計使客戶能專注于模型迭代,而無需處理底層復雜性。魏博文介紹,其自愈運維系統可在硬件故障時實現"無感替換",保障長周期訓練的連續性。
市場選擇印證了這種技術路線的有效性。目前超過80%的中國車企和多家頭部機器人企業已將核心研發鏈路遷移至阿里云平臺。陳曉智證實,遷移后存儲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研發效率提升顯著。王潛則特別提到,云平臺對異構計算的支撐能力,使其能高效處理機器人多模態傳感器數據。
這場變革正在重塑AI與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指出,AI從輔助人類走向超越人類的關鍵,在于處理真實世界的原始數據流。新一代自動駕駛系統通過直接學習攝像頭原始數據實現能力躍遷,正是這種理念的實踐。當智能系統開始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層邏輯,更安全的出行方案和更通用的機器人服務將成為現實。
在這場持久戰中,數據閉環能力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云平臺不再只是算力供應商,而是演變為包含數據治理、模型優化、安全驗證的全鏈條支持系統。這種轉變映射出AI發展的深層邏輯——當技術突破從算法創新轉向工程體系構建,誰能在數據基礎設施上建立優勢,誰就能掌握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