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愛奇藝悅享會上,一場關于長視頻行業未來的探索引發廣泛關注。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在會上宣布,平臺將聯合奧斯卡最佳攝影得主鮑德熹推出“鮑德熹·愛奇藝AI劇場”,這一舉措被視為國內視頻網站在AI內容領域的首次系統性嘗試。
該劇場計劃面向全球征集創作團隊,通過專業指導與資源支持,推動AI生成內容從技術實驗向商業化作品轉型。首批30支入選團隊將接受為期7天的線下集訓,由鮑德熹領銜的導師團提供編劇藝術、鏡頭語言、AI高階應用等模塊化指導。最終15支團隊可獲得制作補貼及持續技術支持,作品預計于2026年一季度在平臺上線。
行業對AI技術的期待與現實困境形成鮮明對比。Luma AI創始人阿米特·賈因曾指出,傳統影視創作正面臨創意枯竭與成本高企的雙重挑戰,而AI被視為突破瓶頸的關鍵工具。但截至目前,全球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化AI長片,敘事能力的缺失成為主要障礙。市場調查顯示,觀眾對AI內容的關注點已從“技術新奇”轉向“內容價值”,故事張力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愛奇藝的解決方案凸顯兩大核心目標:其一,建立專業級AI內容生產體系,通過與鮑德熹的合作確保作品兼具藝術性與商業性;其二,培育兼具技術能力與創作思維的復合型人才。平臺要求參賽者提交的創作方案中AI內容占比不得低于70%,同時需提供完整劇本與視覺初稿,這種篩選機制旨在平衡創意開放性與專業門檻。
在制作支持層面,愛奇藝構建了全鏈條資源網絡。入選團隊除獲得現金補貼外,還可使用平臺攝影棚、簽約演員及后期調色等工業化資源。這種“創意孵化+專業打磨+資源對接”的模式,試圖解決獨立創作者常面臨的技術與資源壁壘。分發環節則依托平臺流量優勢,通過統一品牌運營與精準推廣,確保作品觸達目標受眾。
商業化路徑設計凸顯市場導向原則。創作者可獲得作品凈利潤的30%分成,收益直接與用戶留存、觀看時長等數據掛鉤。這種“市場反饋閉環”機制,迫使創作者在敘事策略上做出動態調整。平臺計劃將首期項目的運營經驗轉化為標準化流程,為后續批次提供可復制的創作模板。
作為長視頻領域的創新先鋒,愛奇藝的技術積累為其提供了戰略支撐。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研發費用達4.2億元,技術人員占比超45%。其AIGC基礎設施已覆蓋策劃、制作、宣發全流程:智能制作工具集包含“劇本工坊”“影像工坊”等模塊;星羅平臺可批量生成解說視頻與場景導航內容;數字資產庫歸集的3萬余件素材支持多領域復用。
人才儲備方面,平臺通過“迷霧劇場”“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等項目,培育了辛爽、劉暢、沙漠等新生代創作者。此次AI劇場延續了這一人才戰略,試圖在技術變革期構建新的創作生態。鮑德熹強調,AI工具雖降低創作門檻,但視覺調度、光影控制等核心能力仍需專業訓練,這與平臺培養“技術+藝術”雙棲人才的定位高度契合。
國際市場上,奈飛已運用AI技術制作劇集特效,OpenAI推出的動畫電影《Critterz》計劃2026年上映。愛奇藝的探索被視為對標全球前沿的本土化實踐,其成功與否將取決于能否平衡技術創新與內容本質。正如創始人龔宇所言,AI在長視頻領域的落地時機已然成熟,但最終考驗的仍是“講好故事”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