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會議中心內,雷軍站在聚光燈下,開啟了第六次年度演講。這場以“改變”為主題的分享,不僅回顧了小米過去五年的戰略轉型,更揭開了小米造車與自研芯片背后的艱辛歷程。
2020年,小米迎來十周年。盡管已躋身世界500強,年營收突破2000億元,但雷軍卻坦言內心充滿焦慮。蘋果、三星、華為等巨頭如同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高山,而團隊內部也彌漫著疲憊情緒。“很多人想停下來歇一歇,包括我自己。”雷軍回憶道,“但下一個十年,競爭只會更激烈,誰愿意繼續與我并肩作戰?”
更讓雷軍困擾的是外界的質疑。有人認為小米是“組裝廠”,缺乏核心技術;有人批評其“只會營銷,走不遠”。這些聲音讓他陷入嚴重的內耗。面對困境,雷軍決定帶領團隊進行一場深刻的復盤。
“復盤要回答三個問題: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重來一遍該怎么做?”雷軍說。通過四五十次、每次四五個小時的密集討論,團隊逐漸明確了方向:從互聯網公司轉型為“硬核科技公司”,未來五年投入1000億元研發核心技術。這一決定對當時年研發投入僅75億元的小米而言,無疑是一場“豪賭”。
轉型的同時,小米的管理團隊也經歷了重塑。聯合創始人林斌、劉德繼續留任,同時引進了盧偉冰、曾學忠等外部人才,并提拔了朱丹、屈恒等內部骨干。工號54的朱丹作為早期工程師,如今已帶領團隊攻克3nm制程芯片,成功推出玄戒O1。
小米的芯片夢始于2014年。當時,公司全資成立松果電子,試圖自研手機SoC芯片。2017年,“小米澎湃S1”發布,搭載于一款中端機,首年銷量達60萬臺。然而,由于切入點選擇錯誤(中低端芯片無競爭力)以及與手機團隊協同困難,松果項目在2018年被迫暫停。
“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雷軍直言。盡管自研SoC需十年投入、至少500億元,且成功概率不明,但小米仍決定重啟項目。2021年初,團隊重新組建,但挑戰接踵而至。2022年,小米業務受國際形勢影響,營收下滑15%,而造車與芯片兩大項目每年需投入五六百億元,壓力巨大。
2023年5月,中國芯片行業突發震蕩,一家同行三千余人的團隊解散,外界紛紛猜測小米是否會放棄。雷軍坦言:“我們也有點懵,但已經輸過一次,這次咬牙也要堅持。”為了穩定軍心,他立即召開全員會,明確表示“哪怕不成功,也能培養一支強大的研發隊伍”。
2024年初,小米芯片按計劃投片,采用最先進的3nm工藝制程,投片費超兩千萬美元。2025年5月22日,第一批芯片抵達實驗室。當晚9點,系統成功點亮。第二天,雷軍接到朱丹用玄戒O1打來的電話,意味著所有模塊調通。“一次投片成功,真心了不起。”雷軍感慨道。
如今,搭載玄戒O1的小米15S Pro已上市四個月,獲得媒體與用戶的好評。雷軍認為,玄戒的路才剛剛開始,但小米會繼續堅持下去。“失敗不可怕,正視內心的恐懼才是關鍵。”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