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芯片代工行業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頭部企業紛紛表示,當前訂單量已遠超產能上限,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盡管受EUV光刻機限制,國內尚無法量產3nm制程芯片,但除高端手機等少數領域外,現有技術已能滿足絕大多數市場需求。
在產業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頭部企業通過多元化布局拓展產能。2018年,中芯國際聯合紹興市越城區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國資背景)及盛洋電器成立中芯集成。2023年完成科創板上市并更名為芯聯集成,核心團隊多來自中芯國際,業務聚焦功率半導體、MEMS傳感器及模擬芯片代工領域。
最新財報顯示,芯聯集成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4.95億元,同比增長21.38%。其中第一季度17.34億元(+28.14%),第二季度17.62億元(+15.39%),延續雙位數增長態勢。更值得關注的是,第二季度歸母凈利潤達0.12億元,實現上市以來首次單季盈利轉正,較去年同期減虧63.82%。
毛利率表現同樣亮眼,上半年同比提升7.79個百分點至3.54%。這得益于兩方面突破:一是產能利用率提升帶來的規模效應,特別是8英寸硅基產品線滿產運行;二是高附加值產品占比提高,車規功率模塊收入增長200%,模組封裝業務增長141%,AI領域貢獻6%營收。
研發投入持續加碼,上半年達9.64億元,同比增長10.93%。通過"技術+產能+市場"三輪驅動戰略,公司已將研發投入有效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在車載領域,碳化硅功率模塊裝機量位居全國第三,新能源汽車主驅模塊排名第四;工控領域收入增長35%;消費電子領域覆蓋70%以上主流設計公司。
AI業務成為新的增長極,上半年實現營收1.96億元,占比6%。公司已推出第二代高效率數據中心電源管理芯片平臺,相關產品在AI服務器和加速卡領域實現大規模量產。在終端應用方面,業務拓展至汽車智能化、智能家電、消費電子及人形機器人等領域。
客戶結構持續優化,車載領域覆蓋90%以上國內終端客戶,SiC模塊項目陸續量產;工控領域與行業頭部企業建立合作,產品應用于高壓電網、光伏逆變器等場景;消費電子領域客戶數量持續增長,高壓BCD業務前景可期。隨著2024年折舊高峰過去,公司正步入"收入上升、折舊下降"的良性發展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