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宇宙中,一顆編號為WASP-12b的系外行星正以極端姿態顛覆人類對行星的認知。這顆距離地球約1200光年的氣態巨行星,因其獨特的"陰陽臉"特征和逐漸消亡的命運,成為天文學界持續追蹤的焦點。
觀測數據顯示,該行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朝向宿主恒星的一面溫度高達2600℃,表面物質處于熔融狀態,熾熱程度堪比小型恒星;而背陰面則深邃如墨,反照率不足0.1,比瀝青更有效地吸收光線。這種極端的溫度差異導致行星大氣層產生劇烈對流,形成時速超過5000公里的狂風,將熔融物質從晝面卷向夜面。
更令人震驚的是其形變特征。在宿主恒星潮汐力的持續作用下,WASP-12b已從球體拉伸為橢球,長軸較短軸長出近三分之一。這種劇烈形變導致物質不斷從行星外層剝離,形成直徑達數百萬公里的吸積盤,以每秒60億噸的速率向恒星流失。按當前速度推算,這顆行星將在1000萬年內被完全吞噬。
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揭示了其黑暗之謎。由于表面溫度過高,大氣中的氫分子被完全離解為原子態,與氦氣形成特殊的吸收層,使可見光幾乎無法反射。但該行星仍在持續輻射紅外光,其亮度在紅外波段相當于滿月的三分之一,這種獨特的能量釋放方式為研究行星消亡過程提供了珍貴樣本。
該系統還隱藏著更多未解之謎。2019年的徑向速度測量顯示,WASP-12b的軌道存在周期性擾動,暗示可能存在未被發現的伴星。這種引力擾動或許解釋了行星異常快速的物質流失速率,也可能影響其最終的消亡方式。
與同為熱木星的HD 189733b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后者呈現出深藍色外觀,大氣中富含硅酸鹽顆粒,形成類似地球的散射效應。這種顏色差異揭示了不同軌道距離對行星大氣演化的決定性影響——WASP-12b距離恒星僅300萬公里(是HD 189733b與恒星距離的六分之一),極端輻射環境徹底改變了其物質組成。
自2008年被廣角行星搜索巡天計劃發現以來,這顆"死亡行星"持續挑戰著行星形成理論。其密度僅為水的三分之一,卻能在強潮汐力下維持結構,這種矛盾特性促使科學家重新審視氣態巨行星的內部結構模型。當前研究顯示,行星核心可能存在重元素組成的致密內核,正是這種特殊結構使其在持續物質流失中仍能保持相對完整。
對于未來觀測,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計劃對其開展更精確的光譜分析,試圖捕捉大氣中逃逸的重元素信號。這些數據或許能揭示行星原始成分,甚至解答其是否來自更遙遠的軌道區域這一關鍵問題。在人類觀測的12年間,WASP-12b已向恒星移動了約10萬公里,這場持續千萬年的宇宙悲劇正進入最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