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公布了阿里云未來十年的戰略方向。他提出,阿里云將致力于發展出能夠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類的超級人工智能(ASI),并明確表示“AGI只是起點”。這一表態被視為阿里在AI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標志著其戰略愿景的進一步升級。
吳泳銘指出,大模型將成為AI時代的下一代操作系統,而超級AI云則有望成為下一代計算機。他預測,未來全球可能僅會形成5至6個超級云計算平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全棧技術積累。為此,阿里正在推進一項為期三年、總投資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并表示將根據需求持續追加投入。他透露,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將較2022年提升10倍,以迎接ASI時代的到來。
在產品層面,阿里云CTO周靖人宣布推出7款大模型,涵蓋語言、視覺、語音、代碼等多個方向。其中,基礎模型Qwen3-Max是通義千問系列中規模最大的模型,預訓練數據量達36萬億tokens,總參數規模超過萬億。在聚焦Agent工具調用能力的Tau2-Bench測試中,該模型取得74.8分,超越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阿里還發布了原生全模態大模型Qwen3-Omni、視頻理解模型Qwen3-VL、圖片編輯模型Qwen-Image、智能編程模型Qwen3-Code、視頻生成模型Wan2.5-Preview以及語音模型通義百聆。
對于阿里加快模型發布節奏并設定激進目標的原因,周靖人在媒體交流中回應稱,大模型的迭代不僅依賴算法突破,更需要系統工程支撐。他指出,過去一年全球AI行業頻繁發布新模型已成為普遍現象,競爭的關鍵在于能否快速迭代、不斷創新,并將模型真正落地。他同時強調,從單模態到多模態的演進已不可逆轉,語言、視覺、聽覺等能力的融合將推動整體智能水平提升。“人類智能本身就是多模態的,未來模型的發展方向是不同模態知識體系的相互促進和增強。”
云計算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阿里云副總裁張啟表示,近兩年云廠商的競爭已從公開的廣告大戰延伸至價格戰等層面。他透露,阿里云目前在中國AI云市場排名第一,公開數據顯示,其在底層基礎設施和上層Token調用的整體份額接近國內第二至第四名的總和。不過,他強調,由于通義千問采取開源模式,其實際滲透率被低估。沙利文調研顯示,中國500強企業中已有六至七成采用生成式AI,其中阿里云的滲透率約為53%。“許多客戶直接在阿里云或自有基礎設施上部署通義千問、通義萬相,這部分未計入API調用數據,因此真實滲透率遠高于公開統計。”張啟解釋道。
在談及阿里云的核心優勢時,周靖人表示,大模型與云計算的“全棧自研”能力是其獨特競爭力,使阿里成為全球少數具備系統級能力的公司之一。他將阿里云戰略概括為“三位一體”:模型、智能體和AI基礎設施,三者相輔相成、緊密結合。“模型的競爭本質上是系統的競爭,云的競爭本質上也是模型的競爭。”周靖人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