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松遼平原腹地,吉林梨樹被秋風染上了一層金紅。站在廣袤的高粱地里,連綿的紅色浪濤隨風起伏,這片北緯43度的土地,既是世界罕見的黑土核心區,也是汾酒綠色原糧版圖上的重要坐標。農業專家、地理學者與酒業研究者近日齊聚于此,在田間展開了一場關于原糧品質與白酒風味的深度對話。
黑土的形成堪稱自然奇跡。數萬年前,這里曾是湖泊與沼澤交織的濕地,水生植物與草本植被年復一年地生長、枯萎,其殘骸在缺氧環境中緩慢分解。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與氣候演變,這些有機物質逐漸沉積,形成了厚度達30至100厘米的黑土層。這片被稱作“耕地中的大熊貓”的土地,有機質含量是普通耕地的數倍,民間甚至流傳著“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能發芽”的生動說法。
為何汾酒要跨越千里,選擇在這片黑土地上種植高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百平給出了答案:梨樹縣位于中溫帶半濕潤地區,年降雨量約五六百毫米,氣溫與降水條件適中。更關鍵的是,這里雨熱同期——6至9月的高溫與降水高度重合,為作物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配合黑土優異的透水性、高有機質含量與良好的土壤結構,這里產出的高粱堪稱全國頂級。
這份“頂級”品質,正是汾酒“糧為酒之骨”理念的生動體現。當黑土的肥沃遇上雨熱同期的氣候,生長于此的高粱顆粒飽滿,淀粉含量精準匹配汾酒的發酵需求,更沉淀出獨特的風土風味。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旗介紹,汾酒聯合吉林省農科院為黑土量身選育的“汾酒9號”粳型高粱,直鏈淀粉含量高、破碎后易發酵,殼薄粒大的特點完美契合清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
在汾酒的全國原糧布局中,“因地制宜育品種”是核心原則。謝旗透露,汾酒在全國的140余萬畝原糧基地,均根據當地土壤與氣候條件選育專用品種:吉林種植“汾酒9號”,山西則選用“晉粱12號”,每個品種的淀粉與單寧含量都經過精確測算,確保原糧質量的統一性。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韓英進一步解釋了原糧管控邏輯:“選適宜種植的地塊,選優質品種,明確科學種植規范,再用合適的倉儲方式,確保原糧運到工廠后仍保持高質量。”
優質原糧的生長,離不開對黑土地的悉心呵護。近年來,汾酒積極踐行“梨樹模式”——這一中國黑土地保護的標桿技術,通過“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讓秸稈像“被子”一樣保護黑土,減少風蝕與水蝕,同時讓秸稈自然腐熟,為土壤補充有機質,維持黑土的持續肥力。韓英介紹,汾酒還將黑土保護與原糧品控深度結合:依托全流程追溯體系,基地內建立了氣象數據與土壤信息自動收集系統,將黑土保護、環境監測數據與原糧生長信息實時關聯,形成保護、種植、品控的閉環管理。
種好一粒糧,才能釀好一滴酒。自2009年起,汾酒以品質為根基,以高標準把控原糧,開始自建原糧基地,提出“測天下吉壤為我所種,匯天下好糧為我所用”的目標,推動釀酒原糧種植向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發展。十余年來,這一理念已融入產業鏈的每個環節。但如何讓消費者真正感知到一杯高品質汾酒背后的工藝與匠心?
韓英表示:“我們舉辦‘走進第一車間’活動,就是希望消費者能來到這里,感受這份匠心。讓大家知道,每一粒糧食背后,都有科學家長期研究、制定規范、指導種植、選擇肥料。”自2021年起,這場跨越山海的旅程已先后抵達山西沁縣、甘肅張掖、河北張北、山西汾陽、新疆奇臺等地。參與者親手觸摸原糧的溫度,親眼見證不同風土的特色,讀懂土地對作物的饋贈。
五年間,“走進汾酒第一車間”已超越簡單的地理溯源。它是對白酒產業源頭的深度探索,是對品質信仰的持續傳遞——從原糧到酒液,每一步都經得起審視;它也是對中國土地文化的深情對話,在不同風土中,讀懂“一方水土養一方糧”的真諦。酒業專家于瑞評價:“這是汾酒的開創性價值!中國白酒的生命力來自種子的傳承,走進這樣的基地,就能感受到最核心的東西。”
今年,這場旅程駐足吉林梨樹的黑土地,通過一場場田間對話,讓人們貼近一粒高粱的生長軌跡。當黑土地孕育的高粱化作杯中酒,人們飲下的不僅是汾酒的綿甜凈爽,更是這方風土的沉淀,是一份源于大地的、可被品嘗的真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