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多地星巴克門店陷入罷工風波。超過1000名來自40多個城市的星巴克工會員工發起無限期罷工,核心訴求是推動達成提高薪酬與優化人員配置的集體談判協議。此次罷工行動選擇在星巴克年度促銷活動“紅杯日”期間啟動,該活動通常能顯著拉動全美1.7萬余家門店的銷售額,罷工時機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參與罷工的員工向媒體披露,當前工作強度與待遇嚴重失衡。一名不愿具名的員工表示:“我們需要足夠工時才能享受福利,但門店長期人手不足導致每個人都超負荷運轉。更諷刺的是,公司CEO僅工作四個月就獲得9600萬美元薪酬,還頻繁使用私人飛機出行,而我們連通勤費用都難以承擔。”
針對罷工影響,星巴克官方回應稱局勢可控。公司聲明指出,工會成員僅占員工總數的4%,受影響門店比例不足1%。同時強調現行薪酬體系具有競爭力——全職員工平均時薪達19美元,每周工作滿20小時即可享受醫療保健、育兒假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在線課程學費補助等福利。
然而員工方對此提出異議。匹茲堡咖啡師多奇·斯波爾托雷透露,實際排班制度使多數員工每周工時難以達到20小時門檻:“我時薪只有16美元,而且每周最多被安排19小時工作,這直接剝奪了我們獲取福利的資格。”這種“零工化”排班模式成為勞資矛盾的焦點之一。
追溯沖突根源,雙方談判已持續數月。今年2月進入調解階段后,4月工會代表曾否決公司提出的每年加薪2%的方案,認為該提案未涉及醫療保障等核心福利,且缺乏即時調薪措施。星巴克與工會互相指責對方破壞談判進程,但均表示愿意繼續對話。這場持續發酵的勞資糾紛,折射出美國服務業勞動力市場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