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人工智能競賽中占據優勢。”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近期一場閉門會議上的發言經主流媒體報道后引發廣泛討論。盡管他在后續澄清中弱化了“中國必勝”的表述,但仍強調中國開源人工智能模型的全球影響力,并呼吁美國加速技術迭代以應對競爭。這場爭論背后,折射出中美人工智能發展路徑的深刻分歧。
硅谷科技巨頭正沿著“高投入、高預期”的路徑狂奔。OpenAI與英偉達等企業通過資本密集型投資推動模型迭代,試圖以規模效應構建技術壁壘。然而,這種模式正遭遇質疑:OpenAI提出的1.4萬億美元數據中心擴張計劃引發行業對泡沫的擔憂,而《大空頭》原型邁克爾·伯里旗下公司大舉做空英偉達和帕蘭提爾的舉動,更被視為對AI估值虛高的預警。福布斯雜志指出,當前市場對AI的狂熱追捧,可能掩蓋了技術回報與投入嚴重失衡的現實。
與硅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AI企業選擇了一條“效率優先”的務實路線。以DeepSeek、MiniMax為代表的公司通過優化算法架構、控制訓練成本,在性能與性價比之間尋求平衡。DeepSeek推出的推理模型R1在數學和編碼基準測試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訓練成本僅為同類模型的3%。這種“花小錢辦大事”的策略,正在改寫全球AI競爭格局。杰富瑞報告顯示,2023至2025年中國云廠商資本支出比美國同行低82%,但最先進模型性能差距不足10%。
中國AI企業的技術突破并非孤例。智譜AI、MiniMax、Kimi等公司形成的創新集群,正在多個維度挑戰硅谷主導的敘事。MiniMax推出的混合架構推理模型M2,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將API定價降至Claude Sonnet 4.5的8%,推理速度提升近一倍。該模型在開源后迅速獲得開發者青睞,第三方平臺調用量突破800億次,日調用量比肩谷歌,遠超OpenAI開源模型。計算機科學家吳恩達的團隊比較發現,在性能與成本的綜合評估中,MiniMax M2與Grok 4 Fast并列全球領先,而GPT-5雖性能占優但成本高昂。
這種技術路徑的分野,正引發行業對AI發展模式的深度反思。硅谷的“昂貴智能”策略依賴持續資本注入,而中國企業的“精益創新”模式則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可持續增長。MiniMax創始人閆俊杰的轉型決策頗具代表性:公司早期在語音交互和視頻生成領域取得突破后,果斷轉向文本模型開源,最終完成語音、視頻、文本多模態技術布局。這種戰略調整不僅提升技術完整性,更構建起健康的商業閉環——其年化訂閱收入已達1億美元,全部來自用戶直接付費。
資本市場的態度差異進一步凸顯兩種路徑的估值邏輯。MiniMax最新估值40億美元,僅為OpenAI估值的0.8%,但其模型投資回報率被認為達到美國同行的百倍。這種反差背后,是市場對技術轉化效率的不同判斷。當meta宣布未來三年投入6000億美元建設AI數據中心時,中國公司正通過算法優化和工程創新,在有限資源下探索效率極限。這種“約束中求最優”的策略,或許正在定義AI發展的新范式。
技術開源與生態共建成為中國AI企業的另一戰略支點。DeepSeek的長期主義理念與MiniMax“智能普惠”的愿景,推動中國模型在全球開發者社區快速滲透。閆俊杰認為,開源是加速技術迭代的必由之路,這種開放態度正吸引更多研究者參與AI生態建設。隨著多模態技術融合成為趨勢,中國公司在語音、視頻、文本領域的全面布局,可能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先發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