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車展的一場行業溝通會上,比亞迪公關負責人李云飛就電池技術路線選擇發表觀點,引發新能源汽車領域對電池發展方向的新一輪討論。他明確表示,比亞迪將持續深耕磷酸鐵鋰電池領域,核心考量在于安全性能的不可替代性。
從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軌跡觀察,磷酸鐵鋰與三元鋰的技術路線之爭由來已久。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兩種技術路徑的選擇并非絕對關鍵,關鍵在于產品能否精準匹配用戶需求。當用戶將安全性作為首要訴求時,磷酸鐵鋰電池憑借成本優勢與可靠性能成為最優解;若追求極致續航里程,企業則需在半固態電池(成本高昂)與三元鋰電池(安全性稍弱)之間做出權衡。
比亞迪的磷酸鐵鋰戰略背后,隱藏著技術突破的深層邏輯。其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通過結構創新,在保持安全特性的同時,將能量密度提升至接近主流三元鋰電池水平。這種技術突破使得比亞迪在放棄部分超長續航市場的同時,成功塑造了"安全標桿"的品牌形象。數據顯示,刀片電池已獲得多家車企采購訂單,印證了市場對這種技術路線的認可。市場數據為比亞迪的戰略選擇提供有力支撐。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統計顯示,比亞迪以顯著優勢穩居行業第二,與榜首企業的差距逐步縮小。當前市值對比中,比亞迪8900億的市值規模,已展現出追趕行業龍頭的強勁勢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電池業務的外供比例正在突破關鍵閾值,2025年前三季度外供裝機量占比首次超過20%,達到23.65GWh。這種業務結構的轉變正在重塑市場估值體系。以行業可比公司為參照,比亞迪外供部分對應的估值已與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企業處于同一量級。若將自供部分按市場價格折算,疊加半導體、手機部件等業務板塊,僅非汽車業務就可能支撐4500億估值。這與當前汽車業務0.75倍營收的估值倍數形成鮮明對比,即便參照豐田0.9倍的估值標準,仍存在顯著提升空間。
當前比亞迪的估值模型中,汽車業務占據主導地位,但電池業務的潛在價值尚未完全釋放。隨著弗迪電池產能擴張與外供比例提升,市場正在重新評估這家企業的真實價值。即便在汽車業務增長放緩的假設下,其電池業務獨立估值已具備支撐千億級市值的基礎,這種業務結構的多元化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新的想象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