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相關負責人在滬透露,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核心技術攻關與市場應用雙雙取得突破性進展。數據顯示,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國內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50%大關,顯示器、伺服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顯著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持續增強。
應用場景的深度拓展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工業機器人已滲透至71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覆蓋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等傳統領域的同時,加速向醫療康養、應急救援、教育娛樂等民生領域延伸。倉儲物流環節的智能分揀系統、醫療場景的手術輔助機器人等創新應用不斷涌現,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針對“十五五”發展路徑,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明確提出三大方向: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強化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突破運動控制、感知決策等關鍵技術;培育適應多場景需求的智能機器人產品矩陣。他特別強調,需建立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機制,避免技術成果“懸空”。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從產業升級角度提出具體要求:未來五年要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升”的轉變,重點提升產品安全性與經濟性。針對細分市場需求,企業需加快開發輕量化協作機器人、特種環境作業機器人等差異化產品,同時完善質量追溯體系,筑牢產業安全底線。
據聯合會專家分析,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與產業智能化需求提升,機器人市場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長速度。但行業仍面臨核心算法突破不足、應用標準體系不完善等挑戰,需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破解發展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