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2025年度股東大會上,埃隆·馬斯克圍繞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芯片研發及產能擴張等核心領域,系統披露了公司未來技術戰略與商業規劃。他特別強調,特斯拉正通過跨平臺技術整合,將汽車領域的電池、電機與人工智能經驗遷移至機器人研發,形成“具備四肢的智能車輛”技術范式。
馬斯克透露,特斯拉已突破復雜手部工程、現實世界AI系統及大規模量產三大技術瓶頸。目前展示的第2.5代人形機器人即將進入量產階段,第三代產品計劃于明年投產,后續將采用年度迭代機制,第四代與第五代分別定檔2027年與2028年。每代產品均會實現顯著性能提升,例如手部靈活度、環境適應能力及決策效率的跨越式發展。
產能布局方面,特斯拉計劃在弗里蒙特工廠建設首條年產100萬臺機器人的生產線,得州工廠后續將把年產能擴展至1000萬臺。馬斯克承諾,當產量突破百萬臺規模后,單臺成本可壓縮至約2萬美元。這一價格策略旨在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技術門檻,使機器人更廣泛地應用于社會服務領域。
在應用場景上,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將承擔雙重使命:一方面參與月球與火星基地建設,與改造后的賽博越野旅行車等地外探測設備協同作業;另一方面在地球提供高精度醫療服務,馬斯克聲稱其操作精度將超越人類外科醫生。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機器人經濟可能徹底重塑社會財富分配體系——通過消除勞動力短缺實現“全民富足”,甚至預言未來“瓦特”等能量單位可能取代貨幣成為財富計量標準,推動全球經濟規模增長10至100倍。
腦機接口技術的突破為這一愿景提供了關鍵支撐。馬斯克預測,隨著Neuralink等技術的發展,人類有望在20年內實現意識“快照”上傳至機器人,使其具備類人意識。這種技術融合不僅將拓展機器人的應用邊界,更可能引發關于人類存在形式的哲學討論。
特斯拉的企業使命在此次大會上得到更新,其戰略目標已從單純的交通革命升級為“通過技術實現人類文明躍遷”。從星際探索到醫療革命,從產能擴張到經濟體系重構,馬斯克描繪的藍圖顯示,這家電動汽車制造商正加速向“全能型科技企業”轉型,其每一步技術突破都可能引發產業鏈的連鎖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