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阿里巴巴AI向善行動報告》發布暨研討會上,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董事長劉振飛提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重塑公益與科技的互動模式。他指出,當智能體具備感知環境、自主決策與執行能力時,技術已從被動工具進化為主動參與者,這種轉變要求將倫理價值深度融入技術底層邏輯。"AI的底層設計必須以守護人類福祉為前提,這應成為技術演進的核心準則。"劉振飛強調。
技術范式的顛覆性轉變體現在服務鏈條的全面滲透。劉振飛解釋,傳統"技術向善"多聚焦于產品功能優化,而"AI向善"需要構建價值驅動的技術架構。這要求在模型訓練階段植入倫理準則,在交互設計中預置安全邊界,使技術系統從誕生之初就具備正向價值導向。"就像為AI植入'道德基因',確保每個決策環節都符合人類根本利益。"他比喻道。
應急管理部中國安科院與高德聯合研發的"鷹眼守護"系統,成為該理念的實踐范本。該系統通過云端AI實時解析17類駕駛異常行為,在車輛偏離軌道、急加速等危險場景中,可在1公里范圍內實現0.3秒級預警,準確率突破92%。數據顯示,2025年國慶假期期間,系統累計發出預警17.4億次,為駕駛員爭取到關鍵避險時間。"從風險識別到干預執行,整個過程完全由AI自主完成,但終極目標始終是保障生命安全。"項目負責人表示。
技術倫理專家指出,當AI開始主導現實世界的關鍵決策,價值導向的設計已從道德要求轉變為技術剛需。劉振飛進一步闡釋:"數字智能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物理世界的正向影響上,這種影響必須經過嚴格的價值篩選。"隨著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高風險領域的技術落地,構建可信AI體系已成為行業共識。
在研討環節,多位學者強調,AI倫理建設需要跨學科協作。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倫理研究中心主任提出:"技術團隊需與倫理學家、法律專家共同制定價值框架,確保AI發展既保持創新活力,又堅守人本底線。"這種共識正在推動行業建立更完善的技術評估體系,從算法透明度、數據偏見檢測到應急響應機制,形成全鏈條價值守護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