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潮汕籍投資人劉小鷹創辦的投資機構老鷹基金,憑借在硬科技領域的深度布局與資源整合能力,首次入選“2025新質生產力投資機構軟實力排行榜Top20”,這也是該機構連續第三年登上FOFWEEKLY年度榜單。作為一家以“軟實力”見長的投資機構,老鷹基金通過預判技術周期、構建產業生態等獨特能力,為被投企業提供全方位賦能,累計投資超過300家科技創新企業,其中超10家已上市或進入上市流程。
“軟實力是看不見卻決定終局的能力。”劉小鷹這樣定義老鷹基金的核心競爭力。自2012年成立以來,該機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持續深耕,通過構建產業共振網絡,幫助初創企業突破技術瓶頸。其獨創的“1234法則”成為篩選項目的關鍵標準:一見(與創業者是否投緣)、二品(創始人的人品與終極目標)、三力(執行力、領導力、學習力)、四商(情商、指商、財商、逆商)。這一方法論助力老鷹基金精準捕捉了影譜科技、芬蘭旗魚系統等明星項目,其中影譜科技已成長為AI領域獨角獸,旗魚系統則意外切入俄羅斯操作系統生態核心。
作為潮商精神的典型代表,劉小鷹的創業歷程充滿傳奇色彩。1977年隨父移居香港后,他憑借潮汕人“敢闖敢拼”的特質,從香港中文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后,放棄求職信直接進入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洋行。五年間,他從銷售工程師晉升為經理,跑遍北上廣深等開放前沿城市,積累了早期人脈資源。1993年,30歲的劉小鷹在辭職、結婚、創辦長遠電信的“三連擊”中開啟創業路,以20萬元簽下諾基亞中國總代理,隨后拓展飛利浦、阿爾卡特等品牌,五年內實現收入與利潤連年翻番。
1999年,劉小鷹抓住港交所創業板機遇,將太平洋商業網絡的B2B概念注入上市主體,僅用兩年業績便成功登陸資本市場。2000年1月26日,其公司以33%的股價漲幅掛牌,市值突破20億港元,36歲的他成為香港最年輕的上市公司主席。同年5月,該公司又通過借殼在納斯達克上市,半年內實現雙板登陸。這段經歷中,他曾因對互聯網趨勢判斷失誤錯過投資馬云,但這一遺憾反而推動他轉向天使投資領域,最終通過師兄王干芝間接成為阿里巴巴早期投資人。
如今,老鷹基金的管理資產規模已超30億元,在上海、杭州、武漢、成都、香港及海外硅谷、波士頓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形成覆蓋全球的科技投資網絡。除直接投資外,該機構還以自有資金參與10余家國內外早期創投機構,鏈接超1000個科技項目,構建起龐大的優質項目池。2025年1月22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2025世界品牌峰會”上,劉小鷹榮獲“2024年度最具影響力天使投資人”稱號,其投資生涯再添重量級認可。
從潮汕商幫后裔到跨國投資家,劉小鷹的軌跡印證了潮商“以小搏大、敢為人先”的基因。他常提及父親作為泰國歸僑的經歷——家族曾經營大米生意,鼎盛時期擁有四條遠洋貨輪。這些家族故事與大學期間接觸的JP摩根、高盛等百年企業案例,共同塑造了他對商業傳承的深刻理解。如今,他正通過老鷹基金將這種精神傳遞給新一代科技創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