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全球頂尖學者,共探未來醫學領域革命性創新。10月25日,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生命科學大會在上海臨港中心舉辦。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大會以“AI賦能藥物與治療研發新范式”為主題,匯聚全球頂尖科學家、醫學專家與青年科研力量,共同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革命性創新路徑。本次大會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醫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聯合承辦,上海世重產學研融合發展基金會與上海市數理醫學學會協辦。
本屆大會由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與兩院院士領銜。2001年與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Scripps研究所教授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范先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首席顧問鄂維南共同擔任大會聯合主席。大會由范先群院士主持,數十位海內外資深科學家、百余位中外優秀青年科學家和學生代表齊聚一堂,開展跨領域、多層次的深度交流。

開幕式上,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教授和丁奎嶺院士分別致辭。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和傳統藥物的結合正在革新醫學領域,實現了從研發到設計的跨越,打造了精準靶向療法。他表示,進步來源于協作,希望此次論壇搭建的合作平臺,能催生未來開發模塊化、個性化治療方案,讓突破性成就成為常態,開啟藥物研發新征程。丁奎嶺院士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正成為重塑科研與醫療技術研發的變革性力量,上海交通大學始終致力于構建人工智能、醫學與基礎科學交融的創新生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此次論壇緊扣時代特征,期望未來能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融合,加速未來醫療創新,助力全球健康事業。



大會由范先群院士主持
主旨論壇環節,多位國際權威專家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鄂維南院士以“AI賦能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人工智能正推動科研范式進入新階段,建設AI驅動的科研基礎設施已勢在必行。應從文獻利用、理論計算、實驗設施三方面協同發力,引入AI科研代理與自動化實驗系統,打造高效協同的科研體系。新型科研基礎設施應構建類似“安卓系統”式的開放科研生態,實現跨學科連接與知識共享,加速重大科學突破。

2025年WLA Prize獲得者、康奈爾大學教授斯科特·埃默爾(Scott D. Emr),2019年沃爾夫醫學獎得主、2020年生命大會突破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生命科學或醫學遴選委員會成員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ery Friedman),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洪亮,2025年WLA Prize獲得者、猶他大學教授韋斯·桑德奎斯特(Wesley I.Sundquist),Scripps研究所吳鵬教授,溫州醫科大學眼健康與疾病高等研究院院長張康分別分享了各自研究的進展和相關成果。

在主旨圓桌論壇中,鄂維南院士、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ery Friedman)教授、韋斯·桑德奎斯特(Wesley I.Sundquist)教授、斯科特·埃默爾(Scott D.Emr)教授、張康教授圍繞AI如何真正推進未來藥物研發這一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五位頂尖科學家從科學數據的可信性、機制理解與AI預測的關系、如何規模化擴展等維度分享觀點,對未來藥物與治療研發的核心挑戰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圓桌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婭教授主持,現場思想激蕩,金句頻出,堪稱一場高水平的學術思辨盛宴。

當晚,由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與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奧泊生科創始人馬劍鵬教授共同主持的創新案例分享環節舉行。六位青年科學家和醫學專家聚焦“AI賦能藥物與治療研發的創新團隊與創新項目”,分享了本領域優秀案例并開展深入交流。案例分享結束后,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教授進行點評結語,高度評價各案例的創新價值與實踐意義,同時就AI在醫學應用領域的廣闊前景與發展方向分享了思考。

本次大會依托“臨港科創城”的戰略定位,深度融合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優質資源,為全球頂尖科學家、醫學專家與產業界人士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臺,在思想碰撞中催生了多項跨領域合作意向。上海交通大學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與科研創新實力,為大會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未來,學校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交叉研究與國際合作,進一步對接臨港本土資源,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攜手全球頂尖科研力量,共同繪制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