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一場金融領域高端圓桌論壇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就人工智能技術對金融行業的影響發表了深度見解。他明確指出,盡管AI技術正以驚人速度滲透金融領域,但專業人才始終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機器智能更多扮演著決策支持者的角色。
據肖遠企介紹,當前金融機構對AI技術的應用已形成三大典型場景:在后臺運營環節,智能系統承擔著數據采集、清洗、分析以及客戶信用評估等基礎工作;在客戶服務領域,智能客服已廣泛應用于產品推介、日常維護和問題解答;在產品創新層面,AI技術正在推動金融產品向更精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這些應用不僅優化了內部運營效率,也顯著提升了客戶服務體驗。
針對業界普遍關注的AI技術替代人力問題,肖遠企給出了明確回應。他表示,目前尚未觀察到因AI應用導致的人員調整案例。在信貸審批、保險精算、損失評估等需要專業判斷的核心領域,人類專家的經驗與洞察力仍不可替代。"相反,AI技術的普及可能催生新的職業機會",他特別強調,技術迭代往往伴隨著崗位結構的優化升級。
在風險防控維度,肖遠企系統梳理了AI技術帶來的新型挑戰。就單個機構而言,模型風險成為首要關注點——過度依賴算法模型可能導致業務失控,而數據治理風險則貫穿于數據采集、清洗、使用的全流程。從行業視角觀察,技術服務商的集中化趨勢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而算法趨同導致的決策同質化,則可能加劇市場波動。
"健康的金融生態需要多元化的市場主體",肖遠企特別指出,AI技術的推廣應用應當服務于金融體系的多元化發展。他提醒業界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要警惕技術集中化可能造成的市場結構失衡,避免因過度依賴少數技術供應商而削弱金融體系的韌性。
關于金融風險本質的變化,肖遠企認為AI技術主要帶來增量風險而非顛覆性改變。傳統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核心風險類型并未發生根本變化,但AI技術的應用確實改變了這些風險的表現形式和傳導路徑,這要求監管框架必須與時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