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期間,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圍繞人工智能(AI)行業發展趨勢、投資邏輯重構等話題發表了深度見解。他指出,當前AI技術正處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階段,這一過程將持續較長時間,并強調科技能力與商業化落地的協同作用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劉二海將AI技術發展路徑與互聯網浪潮進行對比,認為通用技術演進通常經歷“投入期”和“滲透期”兩個階段。他以互聯網早期發展為例,指出電子郵件和網頁瀏覽的普及依賴于思科、華為等企業構建的路由器網絡及SP接入設施,而AI當前正處于搭建通用基礎設施的階段。他強調,基礎設施需具備普遍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四大特征,目前AI領域的投資重點集中于模型開發、算力芯片及數據管理等底層技術。
在應用層面,劉二海特別關注汽車智能駕駛領域。他指出,中國汽車產業已完成電動化轉型,未來十年將進入智能化競爭階段。相較于問答交互、編程輔助等典型應用,智能駕駛被視為具有基礎性價值的領域。他同時提醒,智能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核心差異在于生產力躍遷,AI技術將重構流量端、用戶端和產品端的產業邏輯。
針對市場關注的“AI泡沫”爭議,劉二海認為當前行業存在局部過熱現象,但尚未達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程度。他指出,典型應用的快速崛起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過程,短期熱度波動屬于正常現象,關鍵在于基礎設施是否穩固、應用能否切實解決市場需求。
在投資邏輯方面,劉二海強調科技能力與商業化落地的“飛輪效應”。他表示,當前時代已從流量驅動轉向科技驅動,軟硬件結合成為核心競爭要素。以智能駕駛為例,技術能力是產業化的前提,但必須與車企緊密合作實現快速應用。他建議投資者關注基礎技術和典型應用領域,避免過度追逐末端創新。
對于創業者能力要求,劉二海提出技術與產品人才的協作至關重要。他指出,技術出身者需加強產品化和商業化能力,產品出身者則要深化技術理解,這種跨界合作模式將成為行業主流。
在退出策略上,劉二海特別提及香港資本市場的戰略價值。他認為,港股市場對科技企業的友好度持續提升,為投資退出提供了重要渠道。但他同時強調,企業生存能力才是根本,優秀企業能夠抵御資本市場波動。他看好科技領域并購活動的活躍度,認為技術創新模塊的價值將推動更多產業整合。
作為擁有二十年風險投資經驗的資深從業者,劉二海領導的愉悅資本長期聚焦早期科技創新企業,在汽車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推動技術出海。其典型投資案例包括蔚來汽車、摩拜單車、瑞幸咖啡等知名企業,覆蓋智駕技術、智能家居、物流機器人等多個前沿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