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于嫦娥六號月壤樣本的最新研究,為太陽系物質演化史揭開了新的篇章。科研團隊在月壤中發現了來自外太陽系小行星帶的CI型隕石殘留物,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內太陽系物質遷移的傳統認知,也為月球水資源成因研究提供了關鍵線索。相關成果已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作為太陽系演化的"活化石",隕石是研究行星形成的重要載體。然而地球環境對隕石保存極為不利,大氣摩擦與地質活動導致99%以上的CI型碳質球粒隕石在抵達地表前就已損毀。這類特殊隕石僅占地球隕石記錄的0.8%,卻富含水、有機質等揮發性物質,其母體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與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帶。
月球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保存隕石撞擊記錄的理想場所。缺乏大氣層的保護,使得月球表面完整保留了數十億年來的撞擊痕跡。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采集的月壤樣本進行微觀結構分析,首次在月球正面發現了CI型隕石的撞擊殘留物。
研究顯示,這些直徑僅數十微米的殘留物呈現典型的快速冷卻結晶特征。科研人員推斷,當富含揮發分的CI型小行星撞擊月球時,高溫熔融物質在真空環境中迅速凝固,形成了這些特殊的礦物組合。數據分析表明,月球表面此類隕石殘留物的豐度是地球的數十倍,暗示過往研究可能嚴重低估了碳質隕石對地月系統的撞擊貢獻。
研究團隊通過同位素示蹤技術發現,月壤中的部分水分子與CI型隕石的揮發分成分高度吻合。這種外源輸入機制與月球內部脫氣作用形成互補,為構建更完整的月球水循環模型提供了關鍵證據。該發現或將推動未來月球探測任務聚焦特定區域,以尋找更多太陽系早期物質演化的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