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電動汽車“里程焦慮”難題,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到2027年底實現充電服務能力翻番的目標。這一行動計劃聚焦充電設施數量擴張、空間布局優化及功能升級,旨在構建覆蓋城鄉、高效便捷的充電網絡。

近年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成果顯著。截至2025年9月,全國充電設施總量達1806.3萬個,相當于每5輛電動汽車配備2個充電樁;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突破6萬個,為跨省出行提供保障。然而,公共充電網絡仍存在區域不均衡、功能單一等問題,例如農村地區充電設施覆蓋率不足,節假日高速公路充電排隊現象頻發。
針對“數量不足”與“布局失衡”的痛點,行動方案提出雙重目標:一是總量倍增,到2027年底全國充電設施增至2800萬個,公共充電容量超3億千瓦,可滿足8000萬輛以上電動汽車需求;二是空間優化,要求新建居住區100%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農村地區新增1.4萬個直流充電槍,實現鄉鎮公共充電設施全覆蓋。這意味著未來居民在家即可便捷充電,春節返鄉充電難題也將得到緩解。
在提升充電效率方面,方案重點推進大功率充電設施建設。計劃新增160萬個直流充電槍,其中10萬個為大功率(250千瓦以上)設備,高速公路服務區將增設4萬個“超快結合”充電槍(功率超60千瓦)。國家能源局指出,當前公共充電設施平均功率僅45.5千瓦,難以滿足節假日高峰期快速補能需求。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表示,大功率設施可適配不同場景,為車主提供差異化充電選擇。
充電設施的升級不僅服務于出行,更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節點。通過車網互動技術(V2G),電動汽車可在用電低谷時充電“儲能”,高峰時向電網反向送電,助力“削峰填谷”。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新增雙向充放電設施超5000個,反向放電量超2000萬千瓦時,推動電動汽車從“用電終端”向“移動儲能單元”轉型。
據測算,行動方案的實施將帶動充電設備制造與建設投資超2000億元。從城市到鄉村,從主干道到社區,一張智慧互聯的能源網絡正在鋪開。充電樁不再僅是電力出口,而是通過雙向能量流動,為電網穩定運行提供分布式支撐,同時為綠色出行和產業創新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