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備份與存儲服務提供商Backblaze近日發布研究報告,通過對十余年硬盤運行數據的追蹤分析,證實現代機械硬盤(HDD)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顯著提升。該公司自2013年起持續監測數據中心內硬盤的年化故障率(AFR),最新研究顯示當前硬盤不僅故障率更低,且故障高峰期明顯延后。
研究團隊將當前數據中心317,230塊硬盤的運行數據,與2013年監測的21,195塊硬盤及2021年分析的206,928塊硬盤進行對比。數據顯示,2025年監測的硬盤在使用約10年零3個月時達到故障率峰值4.25%,而2013年和2021年的峰值分別出現在使用3年零3個月(13.73%)和7年零9個月(14.24%)時。這意味著當前硬盤的故障高峰不僅推遲至生命周期末期,峰值故障率也降至此前觀測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研究指出,當前分析涉及的硬盤來自HGST、希捷、東芝和西部數據等制造商,容量范圍覆蓋4TB至24TB,平均使用年限介于3.7個月至8.7年。作為對比,2021年樣本中的硬盤最大容量為16TB,平均使用年限約6.7年。這種容量與壽命的同步提升,反映出硬盤制造技術的持續進步。
傳統工程理論認為,電子元件的故障率遵循"浴盆曲線"模型,即初期因制造缺陷導致故障率較高,中期進入穩定低故障期,末期因老化再次升高。但Backblaze的實際觀測顯示,2021年和2025年的硬盤在大部分生命周期內保持穩定低故障率,僅在接近壽命終點時出現明顯激增。這種變化表明,現代硬盤的制造工藝和可靠性管理已顯著優化。
研究團隊在接受技術媒體采訪時強調,數據中心環境對硬盤的考驗遠超普通消費場景。硬盤在數據中心需要長期通電、持續高速旋轉并頻繁讀寫,這種高強度運行模式更能驗證產品的真實可靠性。隨著行業單盤容量不斷提升,用戶購買數量減少,了解硬盤在嚴苛環境下的表現有助于做出更理性的采購決策。
針對消費者面臨的存儲選擇,研究指出硬盤壽命的延長為機械硬盤提供了新的競爭優勢。在固態硬盤(SSD)速度更快但價格更高的背景下,用戶需要綜合評估延遲性能提升的實際價值。研究建議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權衡成本與性能,避免盲目追求新技術。
盡管觀測結果與傳統理論存在差異,但研究團隊并未完全否定"浴盆曲線"的參考價值。他們指出,該模型假設所有設備完全相同、運行環境一致且故障僅由時間推移引發,這些條件在現實中難以完全滿足。因此,評估硬盤可靠性時應將傳統模型作為參考框架,同時結合具體使用方式和環境變量進行綜合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