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小米SU7 Ultra在新疆發生嚴重翻滾事故后,車身結構完整性和乘員保護設計引發行業關注。事故中車輛從高處墜落并連續翻滾,導致車頭嚴重變形、擋風玻璃碎裂,但乘員艙未發生明顯潰縮,四扇車門仍可通過物理把手正常開啟。

車主在社交平臺發布的視頻顯示,事故發生時車輛完全失控,"翻滾過程中方向盤毫無作用,落地后第一時間摸到車門把手,沒想到一拉就開了"。車內兩名乘員迅速撤離,未出現玻璃碎渣飛濺或起火冒煙情況。車主特別提到,事故后車輛電池組保持穩定,未發生熱失控現象。
該車型的安全設計成為關鍵討論點。公開資料顯示,SU7 Ultra采用鋼鋁混合車身架構,A/B柱及乘員艙框架使用抗拉強度達1500MPa的熱成型鋼。車輛標配6個安全氣囊、預緊式安全帶及碰撞后自動解鎖功能,這些配置在事故中有效保護了乘員安全。電池組方面,寧德時代麒麟II電池的五重防護體系,包括防撞梁結構、液冷溫控系統和實時電壓監測,被認為有效阻止了熱失控發生。

近期多起類似事故形成對比參照。10月9日福建平潭一輛SU7沖破碼頭護欄墜海,駕駛員因制動系統異常身亡;10月13日成都一輛SU7 Ultra因酒駕超速失控,翻滾后起火導致駕駛員死亡,事故中電控門把手因斷電無法開啟引發質疑。而4天前鄭州一輛SU7 Pro墜崖后乘員艙完整,乘客僅受輕傷。
汽車安全專家李明指出:"極端事故是檢驗安全性能的試金石。新疆事故證明車身結構強度和應急解鎖機制可靠,但成都事故暴露了電控門在斷電情況下的風險,企業需要優化雙重解鎖方案。"市場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車交付量突破25萬輛,SU7系列占比超60%,其中Ultra版本作為52.99萬元起的高性能車型,安全性能正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市場分析師王磊認為,用戶對國產高端電動車的信任仍處于建立階段,"一次成功的事故應對可能抵消十次負面輿論,但長期口碑需要持續的技術迭代和透明溝通"。截至目前,小米汽車尚未對新疆事故作出官方說明,但車主的公開致謝已為品牌帶來積極影響。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突破50%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性能創新與安全保障,成為所有車企共同面臨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