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日在芯片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二維—硅基混合架構閃存芯片。這一成果不僅刷新了存儲速率的世界紀錄,更標志著中國在半導體核心技術領域實現了從理論到工程化的跨越式發展。
該芯片由周鵬、劉春森教授團隊主導研發,通過將二維超快閃存技術與成熟CMOS工藝深度融合,成功解決了存儲速度、功耗與集成度三者間的平衡難題。這項突破性技術使芯片在保持低能耗的同時,將存儲速率提升至皮秒級,為3D應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
與傳統芯片相比,二維架構的引入使存儲單元的物理尺寸大幅縮小,集成度顯著提升。研究團隊表示,這種混合架構既保留了硅基工藝的成熟性,又發揮了二維材料在電子遷移率方面的獨特優勢,實現了性能與成本的雙重優化。實驗數據顯示,新芯片在讀寫速度上較現有產品提升超過30%,而功耗降低近20%。
這項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后,立即引發全球科技界廣泛關注。業內專家指出,中國科研團隊此次突破不僅體現在技術參數上,更在于構建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條。這種"理論-技術-市場"的閉環模式,正是中國科技競爭力持續提升的關鍵所在。
全球芯片市場的競爭本質是技術主導權的爭奪。隨著二維閃存技術走向工程化,中國在存儲芯片領域已占據先發優勢。這項突破不僅提升了國產芯片的國際地位,更為下一代數據中心、智能終端等戰略產業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產業界普遍認為,該技術的產業化將帶動萬億級市場規模,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中國科研正在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這項突破證明,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中國已具備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完整能力。當國際同行還在討論技術可行性時,中國科學家已用實際行動證明:創新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改變世界格局的現實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