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用戶對智能設備的期待已從基礎功能轉向更具情感溫度的個性化服務。vivo通過深化AI與操作系統融合、構建個人化智能體系,在大模型研發、技術架構創新和開放平臺建設三大領域交出了一份新答卷。2025年vivo開發者大會(VDC)以“同心?同行”為主題在深圳舉辦,展示了其在AI技術場景化應用中的最新突破。
vivo副總裁周圍在主論壇演講中指出,AI技術發展已進入場景價值創造階段。區別于行業普遍的“參數競賽”,vivo將用戶真實感受作為技術演進的核心標尺。通過分析通勤導航、智能修圖、語音助手等高頻場景中的用戶痛點,vivo發現標準化服務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例如用戶希望導航避開早高峰高架、修圖保留膠片質感、語音指令能模糊識別復雜任務等。這種洞察推動vivo將AI定位為操作系統的“智慧神經”,而非獨立工具。
市場數據印證了vivo的戰略選擇。2025年第一季度,vivo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290萬臺,市場份額提升至8%,海外業務實現兩位數增長。在中國市場,第二季度以18%份額與華為并列第一,第三季度前八周更以19%份額登頂。龐大的用戶基數使vivo能精準捕捉需求缺口,例如發現用戶對鬧鐘鈴聲、會議靜音、音樂推薦等細節場景的個性化期待。
技術突破方面,vivo發布的藍心大模型矩陣構建了全棧能力體系。其中3B端側大模型“OneModel”集成語言理解、多模態交互、邏輯推理等五大核心能力,在OpenCompass榜單中以輕量級架構超越主流8B模型,在SuperCLUE評測中獲10B以內總榜第一。該模型通過2.8bit量化技術實現每秒超200token的出詞速度,內存占用控制在2GB,日常耗電僅750mA,徹底打破端側模型性能弱的刻板印象。
語言大模型重構了意圖中控系統,能將“生成季度總結并同步團隊群”等復雜任務拆解為多步驟執行,結合長期記憶實現個性化交互。語音大模型2.0支持全雙工交互和超擬人音色,新增近麥免喚醒功能,同聲傳譯拾音距離擴展至3米。圖像大模型則通過“魔法構圖”“AI路人消除”等功能,使手機端創作效率提升46%,資源占用下降4倍。最受關注的是行業首個端側模型訓練引擎,用戶上傳少量修圖樣本后,模型可自動學習審美偏好并完成批量處理。
架構層面,vivo推出的“藍心個人智能框架”從實時感知、個人記憶、自主規劃、可控執行四大維度構建技術底座。實時感知系統融合物理世界狀態和數字任務,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理解用戶意圖。例如檢測到用戶在地鐵閱讀長文檔時,自動生成摘要;拍攝會議白板時,主動詢問是否識別文字。個人記憶體系對感知信息進行重要性篩選,全程本地加密存儲用戶的外賣偏好、照片分類習慣等細節,通過記憶檢索增強技術實現精準調用。
自主規劃能力將模糊指令轉化為結構化任務。面對“準備下周出差資料”的指令,系統可拆解為查詢天氣、整理文檔、預訂交通等子任務,并調度超1000個原子化技能生成最優方案。可控執行體系則確保規劃落地,例如用戶說出“整理資料”后,系統自動調用文檔編輯、日程管理等技能完成全流程操作。隨著強化學習框架引入,AI將逐步掌握用戶偏愛靠窗機票、距會場1公里內酒店等個性化細節。
生態建設方面,藍心智能開放平臺已吸引超50家生態伙伴,接入100多類意圖和200多項服務。通過升級意圖框架兼容MCP協議、推出智能體協議A2A、開放端側模型能力等舉措,開發者可低成本實現服務精準對接。例如導航APP調用通勤習慣記憶推薦路線,健康應用根據體質推薦運動方案。vivo還與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合作,圍繞模型壓縮、強化學習等方向開展產學研研究,并通過承辦AIGC創新賽挖掘青年開發者創意。
vivo創始人沈煒在公司30周年大會上強調,用戶導向需突破“自我繭房”,真正做到“我們就是用戶”。這種理念貫穿于藍心智能戰略始終——當AI能記住用戶偏愛的鬧鐘鈴聲、會議中自動靜音、根據心情推薦音樂時,技術便超越了工具屬性,成為有溫度的智能伙伴。隨著端側AI和個人化智能持續演進,vivo正以全鏈條創新能力,重新定義人與數字生活的互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