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匯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內,一座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新型機構——知春創新中心正式亮相。該中心由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與上海交通大學ACM班創始人俞勇教授共同發起,旨在探索突破傳統教育框架的人才培養模式。
10月9日,知春創新中心舉辦開業儀式,兩位發起人攜14名預備研究員及其家屬共同出席。上海徐匯區區長王華、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等嘉賓也到場見證。活動現場陳列著學員們創作的敦煌古風AI游戲、火箭動力裝置等跨學科作品,這些16至18歲的年輕人從800余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經過科技營實踐篩選后成為首批預備研究員。
該機構成立于2025年4月,選址于科技企業與研究機構聚集的現代服務業園區。其核心培養方案以科技史為脈絡,將數學、天文、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知識融入實踐項目。預備研究員需在自主探索的環境中完成從理論學習到成果轉化的全過程,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學科界限,強調在真實場景中培養創新能力。
俞勇教授在發言中闡釋了"好奇、探源、破界、創造"的辦學理念。他以從業40年的教育經驗指出,當前教育需要重構知識傳遞方式,培養能應對不確定未來的創新者。這位創建ACM班24年的教育者坦言:"年逾花甲仍想折騰",希望在人工智能時代重新定義精英教育。
張一鳴分享了創辦初衷。他通過長期觀察發現,許多人才存在"專業過擬合"現象——具備熟練技能卻缺乏創新突破能力。為此,中心特別設計彈性培養體系,通過項目制學習激發獨立思考,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育韌性。他強調:"創新人才需要保持平常心,在探索中建立對不確定性的包容力。"
追溯機構誕生歷程,2016年張一鳴注意到字節跳動多位頂尖算法工程師出自交大ACM班。在拜訪俞勇教授及圖靈獎得主John Hopcroft后,他開始資助高校計算機教育提升計劃。2024年與俞勇深入交流時,美國歐林工學院的項目制教育模式成為重要啟發,這家每年僅招收80名本科生卻培養出頂尖人才的學院,印證了小規模精英教育的可行性。
目前,知春創新中心已開展三期未來科技營,為青少年搭建跨學科知識平臺。每年計劃招募30名全職預備研究員,通過實踐項目積累創新經驗。這種教育實驗被視為對現有體系的補充,旨在培育具有"從0到1"突破能力的科研新銳。











